今天是
天气预报:
“廉官第一”郑照与他的“清介郑公祠”
【发布日期:2016-06-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在仙游县大济镇文殊村翁都,有一座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朴素庄重,悬挂有“廉官第一”古旧匾额的“清介郑公祠”,每天都有一拨拨市民前来瞻仰。原来,这座堪称仙游独一无二的“郑公祠”是为纪念被明朝英宗皇帝赐封“廉官第一”的廉吏郑照而于明朝始建的,历经多次修缮,岿然矗立,造型古朴典雅,别具一格,一向为人们所重。一直以来,每逢清明等重大节日活动,郑照的后裔们就会小心翼翼地把郑照的画像拿出挂上去,更好地让族人和世人观光凭吊这位仙游历史上的廉臣,以传承他廉洁爱民的高尚情怀。
郑照(1401—1471),字孔昭,仙游西乡翁都村(今大济镇文殊村)人。从小精勤向学,涉猎诸多书籍,学识精到渊博,操守耿介端正,后入明廷国子监念书,学业优异,先后被派任江西安远、德安县令,均连续三任(每任三年),自奉俭廉,禁吏为奸,为两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政绩卓著。旧版仙游县志有他的传略,称他“无失政,无冤民,操守甚峻”。
据载,他“持身皎如玉雪”。在近二十年的为官生涯中,他爱民如子,尚礼义,好古教化,广谋议,纳谏争,经常亲临民间,拉家常,谈生产,话生活,谈持家,了解民众疾苦,倾听民众心声,采纳民间建议,村民有什么要求或建议,甚至可以直接到县衙里找他当面反映,政绩颇佳,深得当地老百姓敬重。他说:“我是地方父母官,老百姓就是我的儿女,儿女要见爹娘何必差役传达。”更值得赞誉的是,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如按“潜规则”,当时县里有一种合法收入,就是县衙里的吏胥每月都要奉送额定的礼金给县官作为县官的合法收入,算做县官的特别办公费,但郑照把这一笔收入全部缴公,树立了极高的口碑。正是被他的务实清廉所感动,当时连德安邻县有股匪盗都相约不去妄为,扰乱民生,使得郑照治境社会安宁。据郑照后裔、郑照宗亲会理事郑凤树介绍,“在江西当县令期间,郑照经常将自己的俸钱都献给当地修桥铺路,扶贫济困,做了很多好事,因此他死后,江西民众还建乡贤祠侍奉廉官。”
至今,在仙游,还广泛流转着郑照与“金锁铁铃” 的廉政故事,妇孺皆知。明英宗正统年间,都御史兼江西巡抚韩雍考查江西工作时,裁汰一大批不称职的官吏,唯独对郑照为政赞赏有加,因为当时在江西七十三县考评中他名排第一。英宗皇帝便要他上京觐见,准备赏赐。但郑照上本谦辞说:“卑职官小,病多,若然晋京见文武百官必须下跪参拜,体弱不支”。英宗便特赐他佩带“金锁铁铃”入朝,并诏命在朝百官,听到金锁铁铃声音,就要低首立正,不得抬头正视。郑照得到这一恩宠有加的特别赏赐,便于当年中秋节进京见帝。英宗皇帝听完他恪尽职守的政绩汇报后,极为满意,当殿赐给他“廉官”称号,还把西蕃进贡的十只白鹤也赐给他,旨在褒奖他有高尚的琴鹤情操。此后,在郑照的每一幅画像上都佩带有“金锁铁铃”。
但是,郑照晋京见帝得到“廉官”封号后,朝中一些奸佞很不服气,便造谣说:“郑照,为政徒有虚名,未必那么清廉公正”,并强烈要求派员复查。英宗在半信半疑中只得准奏,但复查结果却是郑照居官多年,家贫如洗,其夫人还抽柠麻纱织布以维家计,因无力抚养五子,竟把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四儿子共四个儿子分别送与善化里的章家、方家、杨家和本村翁家,唯有老五东高留在仙游县城的东门郑厝继祖。英宗听了非常感动,下诏在过去赐给郑照“廉官”荣誉封号下,再添“第一”,合为“廉官第一”。
时光荏苒,他53岁获准致仕,皇帝还下诏对郑照过去送给亲友为嗣的四个儿子一律复姓归宗,并赏给长、次两子登仕郎(九品)头衔。荣归故里的他后来迁住县城南门后嵩巷,虽已迟暮之年,但爱国爱乡的他跟乡里的耆老们精心制订乡规民约,倡导良俗,教育弟子,戒绝游惰,力耕勤读等,并带头践行。按说靠着一份养老俸禄,本可日子过得好些,但全家生活依然非常俭朴。有一次他的孙子口渴想讨钱买个梨吃,可他只给一杯开水止渴hellip;hellip;他身体力行的榜样言行对当时社会风气起了极大的引领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被他的后裔和世人融入日常生活,化为自觉行动,至今在仙游还留有遗风。郑照71岁因病逝世,葬墓于今仙游东门外的宝坑村。
郑照宁廉而贫的高风亮节,一直以来被后人广为传颂,有诗为证。明状元柯潜赠郑照诗云:“闲因投笏早,贫为守官廉。一瓢颜子乐,三韭杲之贤”,这是他清廉为民的真实写照。还有同是仙游人的“一品廉吏”、明代南京户部尚书郑纪也曾赠联曰“廉政起心被,敕封清官扬正气;忠心报社稷,钦赐贡令传家声。”时至今日,明代郑泰的赠联“江洲治政伴鹤琴当日共传心似水,彭泽赋归看松菊千年猶仰望为山”还被镌刻在“清介郑公祠”内,令人在祠堂里静心品读时颇有感触,怎能不由衷的对其高风亮节心生敬仰之情呢? (陈国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