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其山 文/图
图10,由于年长日久,风雨侵蚀,石面风化,字迹似有若无。
图11,看似溪涧的源头深处了,地形奇险,茅苇丛生。
图12,13,忽有一块偌大的勒石闯入眼帘,凝神注目一看,竟然就是“玉涧”二字。
图14, 由玉涧眺望对面的凤凰山,石室岩、卓元寺历历在目
图15,北岩,又名鸡峰山、鸡足山。因华严名寺俗名寺山,今称诗山
由于年长日久,风雨侵蚀,石面风化,字迹似有若无。(图10)如是古时摩崖,则弥足珍贵也。
这里,看似溪涧的源头深处了,地形奇险,茅苇丛生,不敢贸然孤身深入。(图11)
蹦腾跳跃于溪石之间,至此差不多已有两个小时时间了,体力损耗甚大。忽然一足不慎踏空落水,鞋袜裤管全湿,幸而手机照片无恙,否则此行前功尽弃。因未进早餐,早已饥肠辘辘,于是怏怏打道回府。
此行探寻“玉涧”勒石,虽未能如愿以偿,但有新的疑似石刻发现,亦算是不虚此行矣。玉涧勒石之谜,依然耿耿于怀,待机破解也。
后一个周末,一改往日晨练的方向路线,发兴自下斜村小路去“二十四亩”(村名)走走。这是以前通往志诚岩的古道,近年因修建了可通汽车的水泥道路而日渐废弃,差不多快被枇杷林掩盖了。
出下斜村二三里处,路边沿溪一侧,时见巨石布列盘立。忽有一块偌大的勒石闯入眼帘,凝神注目一看,竟然就是“玉涧”二字!(图12)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同邂逅暗恋已久的玉女。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上前细加端详,但见字形雄阔严整,古雅朴茂,笔画布列均衡,疏密刻意变化。或化繁为简,或加点增加大粗,避免重复单调、头重脚轻之弊,使二字平衡匀称;字体与石块比例亦显得当,显示书家的匠心功力,堪称一件摩崖艺术精品。(图13)可惜不见书家题字,现有史籍、图册亦未见载。
从石刻的涂料新鲜度看,估计是近年进行着色的,可见已有人关注此石了。感谢这位热心的不知名的上色者,否则此行有可能再次与之擦身而过矣,至少不会如此一目了然,轻而易举地不期而遇。
以摩崖所在的位置看,此石可能就是上次在溪坑里所见,那块半悬于溪坡上的桃形巨石。于是穿过果林,沿石侧下去探看,果为此石。悔不该前两次探寻,走溪不走路,看前不看后,以至于弃易就难,迷失捷径,两度与其失之交臂,殊可叹耳。由此亦得一警示,探究任何事物,宜当瞻前顾后,力求全面考量,切忌形而上学、片面性思维。
三探玉涧摩崖,破解缠绕心头许久之谜,虽是一大快事,却未有释重减负喜悦之感。旧谜虽已揭晓,新的疑问随之而来。诸如“玉涧”二字为何人所题,何时之作?书家的个人情况如何?都是亟待了解的问题。至于“玉涧”的命名,及其来龙去脉、自然地理变迁,历史文化遗迹,如此等等,亦是需要进一步开掘的课题。
根据史志、莆人文集的记载,当地故老所云,与对现场地形地势的观察,初步推测:这条玉涧与莆田二十四景的智泉瀑布关系甚密。有资料表明,智泉瀑布尝有“玉涧三悬”之谓。是否玉涧就是智泉瀑布下水的别称,亦是穿越莆城的下磨溪之上游?
史志记载,北宋名臣蔡襄曾经到此一游,并有诗唱咏:“寻溪因过上溪游,雨过溪浑水乱流。”明莆田县令何南金,亦尝在此地构建“来苏亭”,并亲撰亭记,成为莆田古代旅游文学的名篇,流传至今。现有的智泉寺,就是后人在来苏亭遗址上兴建的。
如此看来,何乔远《闽书》以“清流奔玉涧之泉”,对“仙境峭壶公之碧”的笔法,并非随心所欲,信笔走书,而是表示对玉涧的高度评价的用语,是源于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底蕴。
多年来,笔者尝在此地域探游跋涉,游观赏玩,饱尝山川自然之壮美,品味历史文化之风韵。此地三山(凤凰山、天马山、北岩即寺山)聚合,二泉(智泉瀑布、玉涧)奔流,历史文化甚为深厚。
据史志记载,北岩(即寺山)为唐进士陈峤等人读书处。宋时北岩的华严寺,尝与南山广化寺齐名一时,有“南广化,北华严”之号。其环绣亭又是宋兴化军进士揭榜之处(广化寺则为进士考试之所)。唐黄滔等历代名士骚人唱咏不绝,后因故衰落,今则少有人知矣。但是,文化作为历史的印记,依然能够从中读出其往昔的辉煌。
有文章称,智泉瀑布有明提学陈伯献的摩崖题刻,谓柳宗元尝名之“愚溪”,陈反其意改为“智泉”。事若属实,无疑是莆阳文化的盛事,亦是不可多得的一项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目前尚缺少必要的佐证。
总而言之,玉涧北岩地区(包括原莆田二十四景的智泉瀑布),乃是莆田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与历史文化兼具的宝贵旅游资源,具备开发高等级历史文化新景区的优越条件。它与城毗邻,有山有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如此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岂可等闲视之耳!(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