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其山 文/图
图1,家住荔城北磨,附近有座社宫,匾曰:“玉涧双兴社”
图2,好一幅溪山云天美景图!
图3,溪石盘踞,镌刻着岁月的记忆,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图4,一巨石宛如一头大象。
图5,一只石龟,惟妙惟肖。
图6,路并不远。老马识途,很快就到了下斜溪。
图7,继续搜索。一石如刀劈成半面光板,倒是现成的勒石好料。
图8,又一块巨石进入视野。上前察看,似有字迹。
图9,前方右岸,有一桃形巨石半悬半立在溪坡之上。
家住荔城北磨,附近有座社宫,匾曰:“玉涧双兴社”(图1)。近年来,城区不少旧社宫拆迁异地重建,宫民信众热诚襄助,内外装修金碧辉煌,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及民俗活动的新场所。笔者未曾信教,又是外来户,虽常路过,对该宫名并不在意。
一日,读〔明〕著名史家何乔远巨作《闽书》,见《方域志》论及兴化府“形胜”(意为地理形势优越便利)时,有一段十分精练的论述,曰:“环城千里,并海一隅。仙境峭壶公之碧,清流奔玉涧之泉。海道舟车,介于泉福;山川人物,甲于闽中。其形胜也。”极其形象地概括了兴化府的地理形势与历史人文特色优势。
何氏《闽书》是现存一部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古代福建省志,文献价值早已为我国学术界所公认,其珍贵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读至此处,顿感以“清流奔玉涧之泉”,对“仙境峭壶公之碧”,对仗整齐,富于新意。
平素见阅的古代莆阳诗文集中,一般多以“壶山兰水”作为莆田的地理标志与人文象征,后人亦多沿袭为典。不意《闽书》独辟蹊径,俨然以“清流玉涧”替代木兰溪水,令人对玉涧不能不刮目相看矣。
作为莆史爱好者,自然亟欲追本溯源。可是,翻检现有诸家省郡县志,浏览常见的莆田古代名人诗文集和杂抄,少有对玉涧的记载。《闽书》与诸家莆田旧志,只是在“鸡足峰”与“华严寺”的条目中稍有提及(或许个人读书欠多,孤陋寡闻所致),越显《闽书》所载“玉涧”之新奇宝贵。
同时寻思,《闽书》作为一部有相当份量的省志,所载当有所据。何况像《闽书》这样官修的大部头一省之志。据《闽书·前言》,《闽书》编纂者虽仅署何乔远一人之名,实际上其前期资料工作是由各府县完成的,即府县“各先修其郡之志,以备采择”,何氏总纂,“论次成书”。因此,“清流奔玉涧之泉”之句,决非空穴来风也。
追寻玉涧的源流,社宫的执事们无疑是最便捷的顾问。无奈少有邂逅,且彼此间亦不熟悉,于是搁置了多月。直至去年底,一年一度的社戏公演周,喜见社宫执事们集体露面,可谓良机也。
于是说明来意,直奔主题,请教玉涧之谜。不意在场的三位执事宫老异口同声称,玉涧就在不远处的下斜村山下。玉涧与智泉是下磨溪的两股源流;玉涧还有一块刻石,多年前曾经见过。不由大喜过望矣!
进而打听玉涧的具体位置,溪流现状以及前往路径。因宫老说的是乡间俗名,闻而不甚了了,但对大方位则是明白的。
其实,十多年前的一个冬日,曾经同家人从下斜村下到山麓的溪坑,沿溪上溯,直至智泉瀑布之下。一路上,但见清流奔注,巨石卧溪,形态神奇,涧水澄碧,倒映云天。好一幅溪山云天美景图!(图2)
溪石盘踞,镌刻着岁月的记忆,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图3)
有一巨石宛如一头大象(图4),又有一只石龟,惟妙惟肖(图5)hellip;hellip;
大自然的美景,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为此,尝特地做了一个博客图集,吁请有关部门重视这一宝贵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因当时不知溪名为何,姑号之“下斜溪”。不意得到博粉的积极反响,有人留言垂询他的路线,以便前往游观;职能部门则始终默然无声。
时隔一纪有余,出于《闽书》对玉涧的青睐,与宫老们的指引,点燃了探寻玉涧清流的激情。按其所指的方位,揣测这条玉涧有可能是下斜溪的上源,或许与下斜溪是同溪异名,亦有可能是骚人墨客的一个雅称。总之,对玉涧清流的探寻充满着期待。
为求顺利探寻,行前又特意到下斜村打听路线。一位李姓老伯亦确认见过“玉涧”的摩崖,并告知还有一块“桃源”刻石。不禁令人振奋。
适逢新年元旦,风和日暖。遂借晨练之机,就近往下斜溪寻找玉涧勒石。此行可谓二探玉涧矣。
路并不远。老马识途,很快就到了下斜溪。(图6)
重点目标是:玉涧勒石。
溪岸巨石,像模像样的为数不多,尽收眼底。这一块比较方正平整,但未见有镌刻遗迹。
继续搜索。一石如刀劈成半面光板,倒是现成的勒石好料。(图7)
又一块巨石进入视野。上前察看,似有字迹。但非“玉涧”二字模样。因石面风化,究竟是何字,一时亦难以辨别。(图8)
继续沿溪涧往前跋涉。但见前方右岸,有一桃形巨石半悬半立在溪坡之上。(图9)
石面大体平整,近看似有镌刻遗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