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涵江区志》文物史错乱矛盾 ——与该区志撰文者商榷
【发布日期:2016-05-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三)闽王王审知他的“二个长孙是同名”
《涵江区志》708页“国欢寺”条其中说:“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奏请朝廷赐匾,适闽王王审知长孙王昶出生,因名国欢寺,寓王孙出世,举国同欢之意。”
《涵江区志》725页“国欢寺”条其中说“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报请朝廷拨款建造佛像和赐额命名,适闽王王审知的长孙王昶出生,因赐匾lsquo;国欢寺rsquo;,寓以王孙出世举国同欢之意。”
708页说:王昶出生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是王审知的长孙。725页却说:王昶出生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也是王审知的长孙。自相矛盾。到底王昶是出生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呢?还是王昶出生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读者难于下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定论。
反驳的证据及理由有:
(1)《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二十五史人名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中国历代宰相传略》、《中国历代帝王年号·闽康宗(王昶)》、《中国帝王辞典》、《中国帝王全传》、《中国历代帝王录》、《中国历代帝王志》等,王昶的生卒年一致作(?一939年),可强有力地证实:王昶的生年是一个未知数,或称为悬而未决的生年。
为了慎重起见,对历史的负责,再查《旧五代史·僭伪列传》、《新五代史·闽世家》、《十国纪年·闽史》、《十国春秋·闽太祖世家》以及《闽国史事编年》等史书、资料里亦无法查到王继鹏(王昶)的生年。
闽国共历6帝,除闽太祖王审知的生年清楚以外,其他5帝即:王审知长子闽嗣王王延翰;王审知次子闽惠宗王延钧(王鏻);王审知次孙闽康宗王继鹏(王昶);王审知第九子闽景宗王延曦(王曦);王审知第十一子闽天德帝王延政他们的生年问题,经闽国史的专家学者们长期深入研究,5帝生年迄今均是不得而知的“无头案”。
所谓王继鹏(王昶)生于907年、生于910年均是毫无史料、资料依据的杜撰而已。
(2)《涵江区志》708页、725页均说:王继鹏(王昶)是王审知的长孙,误也,非也。
1965年福州郊区新店公社战坂大队社员筑路时,出土一方王审知次媳妇的大墓志,高155厘米,宽97厘米,是长兴四年(930年)所刻的《唐故燕国明惠夫人彭城刘氏墓志》其中重点刻记:“夫人有令子四人,女二人。长子(第一子)曰:继严,检校尚书户部员外郎hellip;hellip;次(第二子)曰:继鹏(按:即王昶),泉州军州副使hellip;hellip;;次(第三子)曰:继韬,监察御史hellip;hellip;;次(第四子)曰:继恭,试大理评事hellip;hellip;。”
从《明惠夫人刘氏墓志》的志文里可以清楚地看出:“王昶原名继鹏,是王延钧(即王鏻)的次子(第二子)。长子(第一子)是继严。《中国称呼词典》“长孙”条的解释是:“长子的长子。”王审知第二子王延钧(王鏻)的第二子是王继鹏(王昶),王昶怎么会是王审知的长孙呢?至此完全可以肯定:王昶是闽王王审知的次孙。绝对不是王审知的“长孙”。因为有可靠的出土《明惠夫人刘氏墓志》为证据。
(3)《涵江区志》708页、725页都说:奏请朝廷赐匾,朝廷赐“国欢寺”之寺名。
此说既没有拿出任何古籍史料、资料记载“奏请朝廷赐匾”的根据,也无奏请者的姓名,同时亦无举出有关的实物(文物)作为佐证。因而“奏请朝廷赐匾”之说彻头彻尾是撰文者心血来潮凭空想像虚构出来的“历史”罢了。毫无历史意义可言。
(4)《涵江区志》708页、725页一致说:王审知长孙王昶出生时“举国同欢”。
帝王专著《中国历代帝王志》“王延钧(王鏻)”条记:“在位期间迷信鬼神,用薛文杰做国计使,大肆搜刮,纵情挥霍,统治阶级内部也相互残杀。先有王延禀(按:王审知养子》的反叛,后有从子王继图谋反。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被其子王继鹏(王昶)所杀(按:亲子杀死亲父)。”
帝王工具书《中国帝王辞典》“王延钧(王鏻)条”解释:他迷信道教鬼神之说,任用佞臣薛文杰,大肆搜刮,纵情挥霍,残害臣民,政局紊乱,先有王延禀之叛,后有从子王继图谋反,最后被其子王继鹏(王昶)所杀死。”
至此,历史真相已大白:王延钧(王鏻)“大肆搜刮,纵情挥霍”;造成“先有王延禀之叛,后有王继图谋反”;“残害臣民政局紊乱”给闽国(按:指整个福建)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不安,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贫困生活,老百姓怨声载道。整个闽国时局动荡不定,当时的真实历史是:闽国的老百姓对王延钧(王鏻)的黑暗统治,刻骨仇恨,恨之入骨,恨之入心,王延钧(王鏻)之子王继鹏(王昶)出生(世)闽国(福建)的老百姓怎么会举国同欢呢?
(5)既然:《涵江区志》708页“国欢寺”条和725页“国欢寺”条都说:国欢寺之命名是因为王审知长孙王昶出生,举国同欢,因此命名该寺为“国欢寺”。这是今人丝毫没有证据而故意编造的“历史”,是骗人的历史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国欢寺”到底是怎么得名的呢?具有权威性的福建省志《闽书·方域志·兴化府·莆田县》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记载:“国欢院(寺),曰lsquo;国欢rsquo;者,王审知延师于此故名。”历史毫无情面地证实:“国欢寺”取寺名与王审知孙王昶出生没有丝毫关系,实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四)“活石碑”碑上字数、人名均会起变化:
《涵江区志》712页“摩尼教碑”条其中说:“(摩尼教碑)碑下面左边有边款18字,字体和正文不甚相同,为lsquo;口口口都转运盐使司上里场司令许爵乐立rsquo;。”
《涵江区志》740页“摩尼教”条其中说:“碑的左下方落款为都转运盐使司上里场司令许立。”
《涵江区志》712页说:边款有18个字。740页却说:边款仅15个字。(少3个字)。自相矛盾。究竟左边落款是18个字,还是15个字呢?实使人们难于知道落款的字数到底是几个字?
反驳的证据及理由有:
(1)官制专著《中国历代官制词典》有6条词目与“都转运盐使司”有关:
“河东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条
“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条
“山东都转运盐使司”条
“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条
“两浙都转运盐使司”条
“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司”条
以上6条词目都有内容解释,笔者在此仅引录“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司”条的解释:“元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下属机构。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置。掌管领福州路、泉州路等地盆场七处。”
官制专著《中国官制大辞典》“都转运盐使司”条解释:元始置于各产盐地区,其中河东陕西等处、大都河间等路与山东东路三个司均属户部;两淮、两浙、福建等处三个司隶于行省。掌理食盐的产销与征收盐课hellip;hellip;。
《中国历代管制词典》、《中国官制大辞典》这二部官制专著强有力地证实:在“都转运盐使司”的前面残缺的字必定是“福建等处”4个字。摩尼教残碑左边落款应是:“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司hellip;hellip;。”毫无疑问,既不是都转运盐使司前“口口口”(残缺3个字)。亦不是“都转运盐使司”前无文字残缺。
(2)《涵江区志》712页说:左边落款下半段是:“上里场司令许爵乐立。”740页却说:下半段落款是“上里场司令许立。”
同一块摩尼教石碑,712页所说比740页所说多了“爵乐”二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