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高宗、宋孝宗同赐黄公度“登瀛阁”
《涵江区志》714页“登瀛阁”条说:“原为宋高宗于绍兴八年(1138年)手书赐状元黄公度读书处(登瀛阁)。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以木匾字摹勒于石。”
《涵江区志》902页“岩山浔”条其中说:“宋黄公度读书于此。孝宗书登瀛阁三字以赐之。”
714页说:“登瀛阁”是宋高宗手书赐状元黄公度读书处。902页却说:“登瀛阁”是宋孝宗手书赐状元黄公度读书处。自相矛盾。到底“登瀛阁”是宋高宗所御书,还是宋孝宗所御书呢?令读者莫名其妙。
笔者考证,“登瀛阁”为宋高宗皇帝所御书,反驳的证据及理由有:
(1)《二十五史人名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辞典》、《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辞源》、《辞海》等宋孝宗的生年均作生于建炎元年(1127年)。
状元专著《中国状元辞典》、《状元传》、《中国状元全传》、《中国历代状元》、《中国历代文状元》、《中国状元谱》、《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康学伟等《中国历代状元录》、毛佩奇《中国状元大典》、陈光辉等《中国状元大典》以及《福建名人词典》等一致记:黄公度是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中状元。可得出结论:黄公度中状元那年,宋孝宗皇帝年仅11岁,年纪太轻,他不可能写出宏厚有力,隐重流畅的三个大字“登瀛阁”。
(2)实物(文物)证据: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黄公度后裔重刻“登瀛阁”石碑,石碑的右款是刻:“宋绍兴八年,高宗皇帝御书三大字赐状元黄公度读书处。”石碑的左款是刻:“明崇祯十六年春,世孙副使(黄)鸣乔hellip;hellip;等重立。”斯石碑强有力地证实:“登瀛阁”三大字为宋高宗皇帝御书。确定不是宋孝宗皇帝御书。此石碑现存岩浔宫。
(3)明代地方史学家,莆田县涵江孝义街人姚旅著的《露书·迹篇》里明确记载:“高宗尝书lsquo;登瀛阁rsquo;赐黄公度,黄居卑隘乃模刻岩浔山石上,今山上有庙曰lsquo;登瀛阁rsquo;,本此。阁在莆城北。”
可证:《露书》亦是肯定“登瀛阁”为宋高宗皇帝所御书,这是历史的铁证。
(4)《涵江区志》714页其中说:“(登瀛阁)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以木匾字摹勒于石。”事实不是如此之说,正确的事实应该是姚旅在《露书·迹篇》里所记载的那样:黄公度将“登瀛阁”模刻岩浔山石上。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黄氏后裔是根据岩浔山黄公度模刻的字样再模刻的。《涵江区志》说以木匾字摹勒,非也。原因是封建社会的礼制,典章制度皇帝御书赐匾是赐写在绫子上的匾字,由被赐者请制匾匠师制成木匾,将御书的文字模刻在木匾上成了一方完整的御赐匾。而不是皇帝从京城叫匠师直接制成一方完整的木匾叫人从京城扛到被赐者的家乡或家里。其性质与送圣旨相同。
(二)龙津社始建年代“先是知后变无知”
《涵江区志》709页“龙津社”条说:“(龙津社)位于涵东村铺尾。始建于宋,现存建筑是明代重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有南宋抗元英雄、状元陈文龙手书的lsquo;龙津rsquo;匾。面阔5间,2进深,由大门、正厅组成,两边有厢房,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现存建筑为清代。”
《涵江区志》730页“龙津社”条其中说:“(龙津社)创建年代无考。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有宋状元陈文龙书的lsquo;龙津rsquo;匾。”
709页说:龙津社始建于宋代。730页却说:龙津社创建年代无考。(“始建”和“创建”意思相似)。无考即无知。自相矛盾。“龙津社”究竟是始建于宋代呢?还是创建年代无考?给读者的印象是“龙津社”的始建、创建年代模糊不清也。
反驳的证据及理由有:
(1)《涵江区志》709页“龙津社”条说:“(龙津社)现存建筑是明代重建。”又说:“(龙津社)现存建筑为清代。”最终龙津社现存建筑是明代还是清代?不得其知。
龙津社拆掉之前的建筑物实是清代,绝不是明代的建筑物。
(2)铺尾村“龙津社”原先创建在后度村地界,《兴化郡城记》记载:“新牌铺铺尾,魏爷庙。”
《兴化郡城记》记载:“西园后度龙津铺,厚度(后园)群凤朝阳坊、观音亭、三门井。西园龙津系街面,与铺尾连接陈氏祠,石龟兜止。”
后度一个村分西园、后园,今称为前龙、后龙,均属“龙津铺”。因此以龙津铺之铺名命名后度村的社名叫“龙津社”。而铺尾村属“新牌铺”只有魏爷庙,而没有“龙津社”。
后度村原有一座巨大的建筑物“龙津(即后度)林氏大宗祠”(按:由于村改,刚拆掉)。
笔者收藏有龙津(即后度)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的林氏圹志拓片即(明故文林郎虚溪公圹志》开头刻记:“考林姓、讳大槐,字茂德,号虚溪hellip;hellip;公始家涵(按:涵指涵江)之龙津(即后度)。曾祖绍和hellip;hellip;。”
铺尾“龙津社”原先是创建在后度村地界,嘉靖年间被倭寇放火焚毁,后来龙津社才迁移到铺尾村地界重建,这是历史史实,铺尾村老人们和后度村老人们双方都无异议,早已形成共识。
(3)木板印古籍《兴化府莆田县志·建置》“二烈祠”条明确记载:“hellip;hellip;延寿里涵江亦有二烈祠,则嘉靖元年(1522年)知县雷应龙改龙津社(按:原明朝时的龙津社其地点在后度村)而建也。仍给寺田六十石,岁令佃户纳价,在县春秋办祭,壬戌倭毁。”
可强有力地佐证:明代时后度村的“龙津社”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被日本倭寇放火焚毁不存在了,“龙津社”成了平地。迁建于铺尾的“龙津社”怎么会有宋朝状元陈文龙手书的“龙津”匾存在至今的道理呢?
(4)《涵江区志》709页、730页一致说:“(龙津社)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此说决不是历史事实,事实应是“重整”。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后度村的“龙津社”始迁移铺尾村重建。
前几年铺尾“龙津社”全部彻底拆掉成了平地,将其全部改建成二层建筑物的“龙津社”。笔者到龙津社看到那根从墙顶上卸下的旧大脊梁,大脊梁上清清楚楚共书写14个大字即:“乾隆伍拾贰年岁次丁未阳春重整。”这历史铁证是难移的。
可是《涵江区志》撰文者有意歪曲历史史实、事实将其篡改成“清乾隆五十二年重修”仅9个字。采用的手段是:在乾隆前妄加1个“清”字;故意删掉“岁次丁未阳春”6个字;最后十分重要的2个字是重整,篡改成“重修”。重修、重整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重修”是将局部或部分坏掉的地方修缮或修复完好。
那么“重整”是什么意思呢?
2000年1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第9次印刷的《辞海》“重整”的解释是:“被破坏后,重新恢复使完好。”“重新”是什么意思?《汉语大词典》“重新”的解释是:“从头另行开始。”《现代汉语词典》“重新”的解释是:①再一次。②“表示从头另行开始。”
至此已明白“重整”就是:原先在后度村的建筑物“龙津社”被倭寇破坏成平地之后,将其部分材料迁移在铺尾村的地界上从头另行开始重建的意思。百分之百不是“重修”。铺尾村清代乾隆伍拾贰年时刚迁建的龙津社,怎么会有宋朝陈文龙状元手书的“龙津”匾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