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庙祠随世运 府第今犹存 ——长寿社后街、衙后街(九)
【发布日期:2016-05-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衙后街

(九)
衙后街 在旧莆田县衙之后,故名。东起长寿社,横过旧县衙后,西至驿前街(今“胜利路”)为界。东西走向。“衙后街”之名,始见于明弘治《兴化府志》和清乾隆《莆田县志》。民国时期称“壶兰路”,明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孙继有在县巷北端改“莆阳文献”坊为“壶兰雄邑”坊,得名。新中国成立后,更名“翻身路”,寓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之意。“文革”时期复改曰“立新路”,寓破旧立新意,其时,长寿街亦更名立新街。1980年以后复以“衙后街”称呼。
“衙后”民间亦称“鳌后”。衙后街西端之地,俗称“衙桥头”,或因西有地曰“上桥头横街”,弘治志载:“上桥头横巷,此巷旧通肃清门,今门塞而巷犹存。”而取“衙”与“桥”字,合以命其地名。
衙后街有“橄榄陈”族裔世居于此。弘治志载:“宋尚书陈仁璧及其子仆射靖祠堂,旧在右厢衙后。”明成化移建于城隍庙右。这里有巷曰“上陈宅巷”,即以陈氏居之取名。
衙后街北侧有宋户部尚书卓得庆故居,清末金石家游介园、举人吴台居宅。
卓得庆故居。卓氏,其先居游洋,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卓厚之孙成童,始徙居莆。成童孙得庆,绍定五年(1232)进士,教授道州。弘治志:卓得庆,字善夫,号乐山。“五世祖厚,游洋人,熙宁进士。崇宁间修《乐》书,厚与讨论。卒官吏部员外郎。祖成童,始徙居莆”。宋景炎二年(1277),卓得庆除右文殿修撰、户部尚书,兼福建制置司参谋官。“是冬十月,元兵逼城,得庆与家人诀曰:lsquo;柱倾维绝,虽千百年何益?宁前一尺,毋却一寸。与其藏沟渎而生,曷若守家庙而死。rsquo;俄甲士至,执得庆并二子规、权,杀之”。卓得庆,时年七十二。黄仲元铭其墓,称为“忠孝父子”。仲子准,承直郎,监福州海口镇。街上即旧莆田县工人俱乐部左有卓氏祠堂,后为游介园居所。
游介园居所。游氏,自清代徙居于此。游定远,号介园,晚年自号碧藏楼主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禀生。为莆田著名金石、书画鉴赏家、收藏家。不仅能诗善刻印,还能精制印泥。尝在上海精制出售,时清朝遗老遗少和民国新贵名流多喜向其购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自编一部《抗日印史》,以抗日殉难烈士为主,并上溯至唐之刘仁轨,明之戚继光、俞大猷,清之章高元、丁汝昌、邓世昌等311人,不限生前职位高低,就是“血印和尚”或“上海更夫”,每人治一章,印边铭其忠勇壮烈事迹。《抗日印史》为手钤本,共三册。有省内外名流萨镇冰、商衍鎏、马公愚、王毓祥等人的题词题诗和张琴的序言。定远亦将收藏明、清以来莆乡名家篆印一百馀方,如明吴晋、魏植、宋珏、黄昇、黄巩;清宋栩、郑巩、黄学、郭尚先、郭慎行、陈远、游观澜、张琴等篆刻印章,辑编为《莆阳派印存》。因居第建有藏书楼,匾曰:“碧藏楼”,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书,故《莆阳派印存》又称《碧藏楼印存》。其时,有于右任与程淯、商衍鎏、张琴等四人合订润格,张琴撰序言。兹录如下:
hellip;hellip;
介园善文墨,精赏鉴,图书文几,无不风雅宜人,篆刻特其余事耳。兹挟其艺以游湖海,同人嘱代订润格,因略叙渊源,蕲与海内鉴古家共证之。
桐云轩主人 张 琴 识
润格列左:先润后刻,一星期内取件。
石章每字二元 牙章合倍 晶玉另议 劣石不刻
商衍鎏
于右任
程 淯
张 琴
游定远还收藏历代名家画卷、书帖、古砚等,不胜枚举。可惜“文革”十年浩劫中,荡然无存。解放后,游任过福建省文史馆馆员,莆田县政协一至四届委员。
吴台居第。居第为二座中西合壁四目厅双层楼房、一座二进四目厅大院。原购自石头磐富商。解放后,靠西侧楼房及临街平屋,被政府没收定为公产,为莆田县邮电局办公营业使用。吴台,自号幼山。光绪二十五年(1899)秀才,二十八年乡试举人。与张琴、关陈漠、林翰等四人,在清末民初,有莆田“四才子”之称。清末废科举后,考入北京大清法律大学堂。民 国初,在外交部任职。之后,派驻朝鲜仁川领事,调任汉城总领事馆领事。回国后,供职于外交部国际司;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等。解放后为福建省政协委员。
聚族居于衙后的亦有:许氏,至明时有许伯清,为天顺六年(1462)乡试中式举人第七名。望江县学教谕。弘治志:“家食时以举业名于乡,学者多师之。”
翁氏,明时有翁森,宣德十年(1435)中式举人,官连州学正,迁怀庆教授,左迁吴桥教谕。弘治志:“两典文衡,当时号称得士。及归,家徒四壁而心安之。”
宋氏,明时有宋熊,正统十一年(1446)例充贡,任兵马司副指挥。
林氏,衙后桃巷口,清末世代业医的林少琬(三先),由仙游枫亭迁居衙后。在此开设运志医药局,声名远播。侄至星舫,曾任兴化府医;再传仰周,廪贡,曾任莆中、励青中学校医和惠儿院院医。仰周子耀祖,孙志熹,皆业医。林志熹,先后任过莆田县医院内科、少儿科主任,妇幼保健院院长。仰周另一子林念祖,为莆田体育界元老,国家级裁判。
居衙后者亦有萧氏、刘氏,以及鳌峰田氏等。
衙后街是驿前通往后街,出宁真门的必经之道,官衙在这里立有牌坊:
重恩坊,明成化四年(1468),兴化知府岳正为景泰五年(1454)进士,常州府知府邑人卓天锡,并其父叔与受封立;
应奎坊,成化二十二年(1486),御史刘信为壬辰科进士李仁杰、高昂、方彬、黄荣、周轸、陈裕、宋岳、吴玉荣等立。
已酉举人坊,弘治间为解元黄士观等立(已酉为弘治二年,即1489年)。以上牌坊均圯废。
至明万历朝,为防坊表滥设,伤及地脉,故莆田县在衙后街县巷顶立碑禁建牌坊。碑文云:
自梅峰铺至长寿铺一带地方,俱属本县来龙,不得起盖牌坊,致伤地脉,谨告来者。万历辛卯,莆田县立石。
宋湖民《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之“明万历禁建牌坊碑”条云:城厢衙后街属长寿铺,街东即奉祀俗所谓社公的长寿社,这一条街过去有一不成文规定,即临街民居不得起盖楼房,为的是恐怕妨碍长寿社的“风水”。清中后期,邑人林扬祖在其署陕甘总督卸任后居家时,于某次重修里社,将社前路面填土加高二尺,以便承受着由梅峰而来的“风水”。其实,这种强调风水做法,反而又伤及长寿社毗连的后街、大度街等居民,每逢下雨时,因流水无法排泄,以致街道泛滥泥泞。
自长寿社前,迤西循进南侧有巷,曰县巷(详见“文献街”条)。衙后街半之北侧有巷,曰上陈宅巷。民国时期更称“桃巷里”、“桃源里”;新中国成立后曰“下桃巷”;“文革期间”更名“立新支路”;1982年复称“下桃巷”。按,上陈宅巷,民间有多种称呼,巷名多带“桃”字,或有称为“桃洞”,且与城隍庙西之“桃巷”混淆,这些称法或莆仙方言“桃”为“宅”字谐音。
桃巷里,巷内皆为民宅。这里有明布政使陈玄藻居第。居第自衙后入巷,迤北约40米折而东10多米。三进七间厢正厝,后有供堂(按,第三进和后供堂,后被龚家所购得),规模宏伟。大门坦颇为气派,且保存较为完好。为明清古建筑。而今第内主屋多被后主改造。陈玄藻,又名元藻(元藻当为玄藻避讳而改)。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升礼部司祭司主事,后出为江西参政。晋广东雷琼分守,擢贵州布政使,“以父老疏乞终养归,结茅于梅峰之麓,托诗画以见志”。朱维幹《莆田县简志》云:“陈玄藻,明万历庚戌进士,在琼、雷、廉分守任,有廉声。在礼曹时,值日食,疏言刑馀岂可预国事?魏珰欲置之死地,叶向高力救得免。结茅梅峰,以诗画自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