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 点滴辨惑(九)
【发布日期:2016-05-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十一、“窥形目影”
“窥形目影”这一文绉绉的词语,在莆仙方言中却是很通常的熟语,连文盲的老太婆也经常在说。比如:“今旦超市出台许多便宜的特价货,我lsquo;窥形目影rsquo;就去买。”可是这一俗语今天许多文人却写不出来。
“窥”莆仙方言念ki,暗中探伺之意,窥间伺隙,有所图谋。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治,且硕茂果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目”原为名词,即眼睛,这里转换为动词为注视,以目视物之意。《史记·项羽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形影”二字是对举以加强词意,如“画影图形”。
顺便一提。莆仙方言“眼睛”白读为“目周”,其实是“目睛”的音变。有人写做“目睭”,就不妥。“睭”字原义是深也(见字彙汇)。《淮南子·兵略》:“深哉睭睭,远哉悠悠。”蒋礼鸿《义府续貂》:“睭乃闇之一字误析而成,本无此字也。”
另,莆仙方言中“窥形”也单独使用。例如:“你天天来偷摘菜,今旦给我lsquo;窥形rsquo;着了。”
十二、“纳调羹”与“一条鞭”
笔者幼年是在民国时期,常见大人们拿着钱,神情严肃地说:“要到政府衙门去lsquo;纳调羹rsquo;”。有时保长也会带官员下乡来“收lsquo;调羹rsquo;”和“催lsquo;调羹rsquo;”。
“调羹”在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匕,汤匙也,亦谓之lsquo;调羹rsquo;”。这么一个平平常常的喝汤用的小勺,怎么能引起官民如此重视呢?
后来笔者看了一些书,才明白这“调羹”原来是从“一条鞭”之音讹变而来。“一条鞭”是始于明朝的一种田赋制度(滥觞于宋王安石的变法),是朝廷的经济命脉,张居正执政时推行全国。这一田赋制度是把赋与役合为一,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畝折纳,总为一条,号称一条鞭法,其中部分政策,延续到清朝、民国。所谓“纳调羹”就是农民到政府按“一条鞭法”缴纳银两。“条鞭”与“调羹”莆仙方言音相近,所以民间就俏皮地以常见的小玩意“调羹”来说压在身上的重负“一条鞭”,久而久之,人们耳朵只知道小汤匙的“调羹”,而不知道当时大国策“一条鞭”。新中国建立后,农民在诉苦会上痛说当时被“调羹”压的苦得要命,做记录的小知识分子,竟不知“调羹”何意与如何写。 (王琛)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