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魏巷里 在后街下。巷为南北走向。南自后街入巷,北通左所营巷道北段有一米多宽,南段约有四五米宽。据说,民国时期因改建店铺,其宽度被缩为一米多。魏巷里,以魏氏族居于此,故名。朱维幹《莆田县简志》:“著名之魏一恭,闻亦为魏厝人。宦后入城,其遗址曰魏巷里。”
魏氏祖居魏巷里北头,居屋为一厅四房,座北朝南,大门向东。相邻即是魏一恭祠堂。魏一恭,字道宗,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初授温州推官,官终广西左布政使。魏祠建造极为简陋。“文革”前,故居内挂有魏之画像,后佚。史志载,魏为官廉洁,观此居屋规模,信其然也。魏氏族裔后又外迁,散居他处。
巷内亦居有陈、刘、俞氏等家族。魏巷里之居地,今全被改造为高层商住房,属长寿社区。
左所营 与魏巷里毗邻。旧巷以土地庙延伸至南(后街)、北(小西湖)、东南(观桥头)、西北(城隍庙)四向而成。自后街入巷迤北至土地庙、水井,折而北之西偏,可至小西湖;再向前三十米,折而西北至城隍庙前照墙后;从土地庙折而东南可通观桥头北。左所营,在明郡志不知其巷名,清乾隆志始列入井头街之巷。故推为清代兵营屯驻于此,得名。“文革”期间更名为“工农巷”,1980年恢复旧名“左所营”。
左所营,巷内有庙:“正一坛”,祀三一教主。解放后曾作莆田县进修学校、荔城中学校址。巷里居住有刘、周、黄、翁、俞氏等家族。宋湖民《南禅室集》云:“清同治、光绪间,有一名士黄绢者,字十楼,以诗书画称于时,而书以隶名,画以梅虍,尤工篆刻,尝自刻一章曰lsquo;戎马书生rsquo;,盖时为某总戎记室也。所居在左所营之北偏,背临兼济河上,辟一小园,莳花木甚多,明窗净几,啸傲其中,今废为某氏果树园矣。”其地后为砺青中学所买,改建为校舍。清末布衣诗人李光荣父子曾寓居这里。李光荣,字梅友,号雪峰,又号雪髯、雪梅、雪香等。工诗,且熟于地方掌故。晚年与邑名士江春霖、吴鸿宾、陈奋孙、刘宗昆、黄道黼、宋石壶等多有交往,尤喜搜集乡邦文献和乡贤诗咏。著有《莆田海疆志》、《宋元明清大事记》等。陈奋孙(字敬斋)《励志轩文集》之《李雪髯统系纪略序》云:“令尊芳园公始寓城内,咸丰三年(1853),永逆陷仙,莆城备御,芳园公议徙蓼江。家有积谷三百石,先祖春溟公(陈池养)劝其输官助饷,芳园公悦而从命。由是世为通家,缔好益密。”民国初年,李光荣时年已过七十馀,髯美而长。自言少时居左所营,后随父芳园返故里吉蓼。
原莆田县体育界元老,国家级田径裁判员翁祖烈就居住在这里。左所营周边,乃至后街东段属地,现今已被改造为高层商住房,属长寿社区及观桥御景广场。
按,明弘治《兴化府志》、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之建置篇,皆记载后街有巷曰“方壶巷”。又据弘治《兴化府志》载称:“方次彭居游洋,其曾孙诠迁居城左提茶坊,今曰方壶巷。”纵观后街路巷,何地名方壶?今无确凿资料可考。然街巷之名,依习惯多以名胜古迹或名人故居而命之,如郑寅之“书仓巷”、宋方万之“一经巷”即是如此。元代林璧卿(樵谷),故地有方壶宫,宫废名存。明陈伯献改筑园林,仍称“方壶”。方壶巷是否因方壶宫而得名,志书皆无明确记载,不敢妄下定论。史学家朱维幹《莆田县简志》之“园亭”中记载:“陈伯献有方壶”。朱引周瑛《翠渠续稿》记云:陈子近治第郡城东,引小西湖水入其前圃。圃隈隩隩深,得水益胜。陈子乃作阁以临之。每春夏水出阁下,其势从高赴卑,淙淙有声。霜降水落,则清冷渊永,细如环佩可听。水过处有桥,桥外凿池作方壶形,水过桥入壶,萦纡回伏,已乃溢塍坎,入败壕以去。hellip;hellip;陈子尝吿我曰:此林樵谷(《翠渠续稿》按:樵谷似指林璧卿也。)故地。樵谷近有方壶宫,宫废名存,地归于我,此我之方壶也。(《闽画记》:陈伯献,号峰湖,官吏科给事中。因劾瑾外谪。善写山水,尝于寺壁作达摩像,甚工。)经考,旧城改造前,后街黄巷里对面小巷,俗称“左所营”,入巷四十来米有土地庙,庙下有一暗渠,一股清水从暗渠中流出,终年不断。经过路边一段明渠后,又入暗渠流过“正一坛”(三教祠),注入兼济河,即原莆田四中前的河道中。依此推测,近左所营之“正一坛”有可能是“方壶” 园亭之旧址。方次彭曾孙方铨迁居“方壶巷”,其族宋《莆阳比事》称为“城边东宅后街方”。据上表述,这里只有“左所营”北靠宋城,城墙外为兼济河、小西湖,南通后街下。以故,后街黄巷里对面,北至土地庙,这条小巷疑为古“方壶巷”。而今罗巷里以东,包括左所营民居皆被拆迁改造,“方壶巷” 已无实景可考,只是留下一个历史地名罢了。 (肖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