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罗弄里 在黄巷斜对面。自后街入巷,迤北至土地庙、翁家旧第而折西与庙前(橄榄巷)相接。罗弄里,原称“红窗巷”。据故老相传,宋末元兵陷莆,抗元乡贤陈瓒率兵在这里与元军展开巷战,人马鲜血四溅,染红了巷道居家门窗。里民为纪念抗元战事,故巷以“红窗” 取名。陈淑英迁居诗有“巷号红窗饶雅趣”句可证。“文革”期间,“罗弄里”更名“和平支路”。1980年恢复旧名。红窗巷,后来因罗氏居于此,而称为“罗弄里”。
从后街循进罗弄里,东侧第一个大门,额匾曰“鏖府流芳”,门前有砖埕,为罗氏居第。光绪年间秀才罗大勋,字仲嘉,号遯斋。曾任训导。清代画家。他曾经就居住在这里。
又前,巷路东侧有三进五间厢带护厝大院,这即是清光绪间举人宋慎仪故居。宋氏其先世居黄石清浦,后徙居城内孝义社湖岸,复迁罗弄里。宋慎仪,号石壶。父琢堂,咸丰已未(1859年)举人,以授徒为业,晚年掌教兴安书院。慎仪曾任长芦运库大使,兴郡中学教习。长子宋增佑,字启人、仁陶,号幼石,宣统元年(1909)拔贡。随父石壶创办湖山小学,父子先后任过湖东小学校长。省立“十中”(前莆一中)任教三十多年,被誉为“育苗护花老园丁”。次子增矩,号湖民。光绪秀才,后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任过莆中、哲理中学教员。研究乡土文化,著有《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工书法,诗作颇多,为壶社主要人物。子元模,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乃莆田教育界精英。莆田县第一届政协委员,莆田市第一届政协委员。一家三代从教,宋氏家族可谓书香门第,教育世家。
巷北头有土地庙,折而西为林扬祖表兄、秀才翁焕文旧居(今位长寿社区3号楼)。翁氏妻陈淑英,清末女诗人。清道光丙午岁(1846年),翁氏自清江徙居城内时,陈淑英作诗曰:
野外浇风乏里仁,乔迁城市寄闲身。鹿怜走险明先见,犬不因贫谢主人(犬亦随主人移徙)。巷号红窗绕雅趣(新居在红窗巷),门依白水绝纤尘(近小西湖)。茑萝还存乔松施,莫惜多金买鄰邻。(宅与中表林岵瞻方伯同里太夫人有贤母称。)
(按,上述括号内容为诗中原注)陈淑英,秉性温和,博通经史,善文、诗、词,博学多材。著有《竹素园诗钞》二卷,林扬祖及宋际春、兴化府叶为舟知府为之序。林扬祖赞曰:“气含孤芳,词综众妍,无粉麝之气;近体累累如贯珠,与唐音尤合。”亦有《竹素园集句》二卷,集句工力甚深,几无缝隙,足见其漪览之博,为当时文人学士所传诵。陈衍《石遗室书录》评云:“诗皆近体,所集句自六朝唐宋以迄元明,机绪甚清。”陈淑英卒于光绪三年(1877)正月初一。邑人名士刘尚文撰挽联云:“一朝绝笔菽花颂,千载道篇竹素园。”翁宅后有小花园曰:竹素园,陈淑英有题竹素园诗:
林光宜晴宜雨,鸟语自西自东。柳叶微颦朝露,桃花婉笑东风。
翁家与光绪举人宋慎仪居所毗邻。宋于居所自撰门联:“家有荔香阁,门邻竹素园。”以自家与陈氏邻居为荣。
翁家对面是林氏宅第,为林扬祖从弟林懋祖(字昭山)居屋。这是一座二进五间厢庭落式大院,为清末古建筑。大院坐南向北,而大门坦朝东即临罗巷里,与宋家大门坦相向。大门坦有联曰:“金紫家声大,银青世泽长。”可见,林扬祖家族为金紫林氏即宋礼部尚书林英后裔。进大门坦穿过仪门,便是这座标准的莆式士大夫宅院。其房屋廊檐雕饰,卷书彩绘,窗棂花格等,总体保存比较完好。林氏后裔,莆田体育界元老,诗人、书法名家林振新即居于此。上世纪70年代,教育界尊称翁祖烈、程天泗、林振新为“莆田三老”。
罗弄里北土地庙,折而西过翁家居第,即林振新居第西北偏,这里便是林扬祖新第。居第坐南向北,是一座二进七间厢大厝,亦是林氏住宅群中最精致的一座庭落式士大夫宅第。为清末古建筑。大院前筑墙围之,有东、西二石框仪门,东通罗巷里,西门临近庙前街道。走进仪门,是一方用规整条石铺就的长方形院埕,前置照墙。大院前落前廊宽敞,大门高大。大门旧有额匾曰“进士第”,雕花镏金十分精美。然在“文革期间”被毁。正厝屋顶作三段脊、高低檐,其中段作以燕尾脊。左右重厢厅外墙,筑为镬耳形的全包砖宽大封火墙,其法式为莆田独创。前、后落间有天井。下厅麒麟门亦毁而不存,上厅依例敞口,两厢有廊道通向厢厅和护厝。东护厝原有林扬祖读书房,中有小天井,两旁各设美人靠,十分幽雅。1993年,这座“进士第”连同东侧的扬祖从弟懋祖之居第(作为“进士第”附属建筑物),一起被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扬祖新第前,为布政祠(详见“庙前”条)。座西向东,祠后便是庙前巷。大门临街。今罗弄里巷道尚存,而东、北侧民房皆以旧城改造,为长寿社区商住房。 (肖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