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 点滴辨惑 (五)
【发布日期:2016-04-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七、“橐里饭”
四五十年前,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吃过“橐袋(里)饭”,那种带点咸草味的饭儿,真是诱人儿的香。
四五十年后的今天,人们都讲究饮食卫生,据说用金属盒或塑料袋、塑料泡沫盒装食品都不符合卫生。可古代农业社会是绿色社会,没有这个讲究。
“橐”的历史很悠久。(“橐”,他各切,普通话念tuo)诗经《大雅·公刘》:“廼裹餱粮,于橐于囊。”《传》:“小曰橐,大曰橐。”这里是说把餱(干粮)裹装在大小袋(橐或囊)里,“囊”是较大的布袋或皮袋,这里就不说了,单说“橐”。过去莆仙地区的“橐”,一般是用长在海滨或水边的咸草或蒲草编成的。这种草的茎稈较长,又柔韧,可劈开成扁条,用来编织蓆子或袋子。当时的乞丐都挎着一个较大的“橐”袋,用来装东西。“橐”袋很耐用,破了还可以补,“乞食补橐袋(里)”是莆仙一方言俗语,说明其乞食资深历久。
用来装饭(干饭)的“橐”比较小,只有中碗那么大,够一个人一顿吃。有的饭店还有用小“橐”盛浸过的米直接放在笼子里蒸,那饭则更别具风味。小“橐”可以反复蒸用,以至都成黑色了,人们也不计较它不卫生,因为它是真正的绿色(植物)食具。
现有好多人没见过“橐”,不知“橐”的来历,把“橐袋(里)饭”,写成“裹利饭”,是难怪的了。
有人把“橐”写成“槀”,《说文》,“槀,秆也。”这是编“橐”的材料,但读音更接近。(王琛)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