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扬祖宅第
长寿社
福泉井
后 街 位于长寿社右偏。东西走向,东接井头街,西至长寿社边为界。阅宋李俊甫《莆阳比事》,可知在宋时这条街就以“后街”名呼之。其时地属崇业乡清平里。明清时期仍旧称,而隶属左厢。民国以后更名:中山路。“文革”期间,与大路合称:和平路。1980年恢复旧名:后街。今后街又与衙后街合并,改以“衙后路”命之。然居民仍习惯称为“后街”。古时,是一条出入兴化城北门、东北门的重要通道。
而今,旧城改造后,后街东半街(黄巷里以东)已拆建为高层商住房,而西半街仍保留旧街原貌。这些保存下来的民居店铺,大多是清朝以来的古建筑。
(一)
后街头即在大路、后街、衙后三条街道交会处为长寿社,亦称“长寿灵应庙”。社祀神陈寅。民国《莆田县志》记载:“寅为(福建)观察使陈岩之侄,岩仕闽,寅随之,家于莆。好善乐施,里人歌之。曰:陈公祀我兮,饥有餐;陈公衣我兮,冬不寒;愿得陈公兮,寿如山。”清乾隆志:陈寅年九十馀,卒。先一日,历言五纪,事后皆验,民尸祝之。宋初仆射陈靖讨林居裔,祈其黙相交兵日,贼见甲卒甚盛,旗帜皆署“长寿”字,惊怖甚,一战而克。(宋太平兴国四年,即979年)仆射以闻,敕封“护国孚惠显佑长寿圣王”,建庙祀焉。庆元六年(1200),郡市火,神耀赤旗拥甲士扑灭之。事闻赐额“灵应庙”。淳祐四年(1244),郡大疫,境之人依神独无恙,加封“孚感”。宝祐五年(1257),饥,富室闭籴,蛇见于囷懼而倒廪,饥民赖之。加封“广济”。景定五年(1264),海寇林长五猖獗,民见神拥旗鼓与湄洲神协力擒捕,加封“善佑”。元至大间(1308—1311),里人方泰山募众重建,本路判官吴涛记。明万历九年(1581),重修并建路亭。清康熙二十年(1681)十一月毁,邑人推官黄道晋募金重建。
依上记载,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敕封陈寅为“护国孚惠显佑长寿圣王”, 邑人仆射陈靖始建庙祀之。后街黄巷里有长寿祖社,未知与长寿社是何关系?今无史料可考。在宋时长寿社右即后街口立有长寿坊,坊名以社命之。
长寿社古时社祭活动,尤其是以迎神巡境为特征的上元“祈年” 里社祭祀活动,热闹非凡。而至民国24年(1935),莆田县长寿救火会成立,长寿社即作为会址。新中国成立后,长寿社一度为长寿街街公所。后又易为城关粮店,故救火会仍随街公所迁移。今复为社,社中祀长寿圣王(陈寅)、李三夫人、尊主明王;又配祀妈祖。不知何故,信众亦将本该置于社外为里民守土之“土地神”,也请进社內附祀在右神龛。长寿社如今香火不断,乃举行元宵里社祭祀活动。亦兼为老年人活动中心。
长寿社前,这里俗称“社衙头”。大概是以长寿社、衙后之名,组合而命之。(按,民间一作“社桥头”,“桥”字何来?查无史籍记载,无考。)
长寿社周边古有福禄寿三井:一曰福泉井,在长寿社右而折后街百步。井上履以亭,曰:福泉阁,祀观音菩萨。今井尚存,水藏停用。一曰禄泉井,在后街口长寿社右。民国《莆田县志》:“民国初年,(县)教育会盖为市肆而井废。”一曰寿泉井,在长寿社左大道街,今井地被居民围占建为店面。三井掘于何年,今不可考。禄、寿二井,今虽废没,而福泉井犹在,观音亭香火至今缭绕。
旧时,水井是为人之生命源泉,福禄寿三井甘泉滋养着长寿社民。宋代,聚居这里的家族就出现有吴氏科第记录。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载称:“后街吴,大夫灿之后”。吴灿,《重刊兴化府志》作吴璨,宋重和元年(1118)进士。官朝请大夫,平海军签判。
明清时,这里有吴、陈、林、黄、宋、夏氏等家族先后聚居于此。其时科第有:吴观,字彦宾。永乐十八年(1420)解元(举人第一名),十九年登进土第,官礼部主事;观弟福,宣德四年(1429)举人,即墨教谕;观从侄稜,字士矜。成化十六年(1480)解元。兄弟叔侄科第相踵。陈聪,景泰元年(1450)举人,莒州学正;陈余馨,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台州通判。夏泰和,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林淮,林蕴后裔。成化十年(1474)举人,十一年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历南京刑部员外郎,升云南按察佥事,改常州府学教授。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至清乾隆朝,有国子监学录、甲午科(1774)举人林景来,由江口刘庄徙居后街。其子锡龄,为国学生。孙扬祖,字孙诒,号岵瞻、立斋、慎庵。七岁失父,家贫。母翁氏作女红以维家计,并授以经史。道光五年(1825)拔贡,又举乡试第一(解元)。九年(1829)登进士第。初授刑部主事。官终甘肃布政使,署理陕甘总督。同治元年(1860),壬戌致仕归里。据说,启程时,因盘缠无措,向山西汇局贷款,抵家后实衣物偿还。居家二十年,历充莆田擢英、兴安及仙游、永春、厦门等著名书院山长。著有《旧食日记》,编修《同治莆田县志稿》。光绪癸未(1883)正月寿终,享年85岁。咸丰六年(1856)状元,光禄大夫工部尚书翁同龢为林撰墓志铭;光绪三年(1877)状元,奉直大夫翰林院修撰,孙婿王仁堪书。
林扬祖生有七子,长寿熙,优贡生,陕西潼关抚民同知;次寿勋,附贡生,试用训导;三寿煦,举人内阁中书;四寿燕,邑庠生;五寿照,户部候补主事;六寿杰;七寿鲁。女二。孙男十八、孙女五。扬祖七子合从弟懋祖一房(吓爷房),衍分八房。其族居此开枝散叶。至光绪戊寅(1878),五代同堂,蔚为望族。
林家全盛时期,后街北侧自庙前口即橄榄巷头,东至罗弄里,这一路皆为其家产业。后街中段近罗弄里,有两座规制相同,二进五间厢大厝,西为林家祖厝,东为扬祖子女居所。而在罗弄里巷口建有跨巷牌楼。过罗弄里,东建有临街绣楼,俗称“小姐楼”。故此地曰“楼下”。(按,至民国时小姐楼被陈尧三所购,易建为照相馆。)之后,林氏家业又扩展至后街南侧之黄巷里。据说,清咸丰九年(1859),兴化营兵闹饷滋事,在长寿社前将知府林庆贻坐轿捣毁。林即躲进林扬祖宅第,这才避过一劫。
后街南侧即林氏祖厝对面,有大门坦,内是一座二进四目厅大厝。坐南朝北。正厝大门前为院埕,过院埕为面对大门的前廊庑(俗称“下座照”),下座照背面临街,民国时改造为店房。正厝后为供堂。这座大院本是林家某房居第,清末,为副举人,武平教谕刘玉庵购得。毗邻西傍,又有一座大院,曰“进士第”。 大门从大度黄巷里出入,这是一座典型的莆田士大夫宅第。两座宅第间为通行小巷道。“进士第”坐北朝南。正面中为大门坦,门额匾楷书“进士第”三字,字迹可辨。进入大门坦过院埕,这是一座客厅,俗称“花厅”。花厅背面又有一院埕(院埕与花厅隔断,不通门),两旁设有仪门。这里又是一座二进四目厅大院,前后落中为天井;正厝西边有护厝二间,中有天井。后进背为临街院埕,疑似后花园,民国时改造为店房,今不知其旧貌。院埕西侧有大门坦,可通后街街道。除此之外,林氏家族又衍传罗弄里。而环罗弄里至庙前又发展了不少产业(详见“罗巷里”条)。
林扬祖在位时家族显赫,可说是家大业大。但大有大的难处,食口既众,人来客去,应酬又少不了。致仕归里后,往往入不敷出,难免捉襟见肘。据宋启人《先祖宋琢堂公记事》云:“林岵曕方伯(扬祖)林下后,借掌教修脯以自给,犹苦不足。某岁,除夕,托先祖琢堂公及黄蓉村孝廉,向其孙以垣借二百金度岁。其孙多方推托不肯,蓉村愤然曰:lsquo;汝少用一只犬,养汝祖有馀也。rsquo;欲以杖叩之。以垣乃如数付之。”
林家祖厝西,为莆田象棋王林兆麟旧居。林兆麟,扬祖玄孙。生于1910年,早年就读于上海劳动大学,后转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在校期间,学业优异,尤爱好象棋。在沪时得棋王谢侠逊指授,潜心钻研谢所赠棋谱,夺得上海各团体象棋大赛亚军,声名大著。毕业后,回莆执教于东山职业学校。1937年赴南洋。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滞留马来西。1947年回国,任东山土木工程学校校长。1956年,学校由省接办,改名福建水利学校,继任校长。1976年退休,任莆田县侨联主席。1993年逝世。
林兆麟日常生活,除象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