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lsquo;不rsquo;凿lsquo;不rsquo;枘”
这一莆仙方言俗语,人们经常说,但意义很模糊,多数被运用来作表述想以暴力相威胁。见于文字极少,有也倾向于暴力,写做“要揍要拿(捉拿)”,或“要凿要拧(扭拧)”,这是以方言的语言意译为普通话,看似有些达意,其实与原义不沾边。“凿”与“枘”搭配组词,古代汉语中早就有之,《楚辞·宋玉九辩》中:“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庄子·在宥》:“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淮南子·俶真》:“以求凿枘于世,而错择名利。”“凿”为卯眼,打洞,“枘”为做榫,以插入洞眼,二者要配合恰当,才能成事,否则事与愿违。
莆仙方言:捏拳用力直戳他人身体的动作曰“凿”。与现在普通话里的“揍”意思相似。“凿”的这一义项也是古汉语的遗留。《水浒全传》第二十回:“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栗暴。”冯梦龙《笑府·刺俗》:“有掘地得金罗汉一尊者,乃以手凿其头不已,问:lsquo;那十七尊何在?rsquo;”今天莆仙粗暴男人动武前常说“看我凿你!”
“枘”普通话念rui,而莆仙方言文读音如“纳”,所以讹为“拿”,“捏”或“拧”,与“揍”“凿”配套,都是暴力动作。
“不”不当否定词,而意译为“要”或“又”,可以。例如:腐败官员下基层,“不”食“不”要(拿)“不”拔撩(玩)。这是古汉语特殊语法,作为加强语气的语首助词在莆仙方言中的残留。其详论在拙作《阿骚讲有字》一文中已辨明,不赘述。
这句俗语的原义是:既要凿洞,又要做榫,彼此配合。同一个人,为了达到某目的,既要扮好人,又要扮坏人,恩威兼施,而不是全武行,都用暴力。 (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