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蹈凳”
翻开手头一本记录莆田古代山里妇女送丈夫到城里读书的俚歌《三十六送》,第一句是“送君送到多镇头。”“多镇”是什么?是地名?还是可作为镇压的重物?接着看第二句:“牵起蚊帐目泪流”。与蚊帐对应,才知道“多镇”,应是“蹈凳”的模音而写的别字。莆仙方言“多”的文读与“蹈”的白读相近,“镇”与“凳”也只一音之转。
“蹈凳”是眠牀的一组合件。莆仙地区旧时供人睡觉的家具称“眠牀”。闽地处南方,多蚊虫又潮湿,眠牀都如图结构,脚较高,又可张悬蚊帐,(富豪人家制作较复杂美观,但大致如此)
①牀顶称“络顶”。(长方形,中间用木条拼制各种图案,四个角可把眠牀的四根柱子箍络牢固稳当,然后把蚊帐罩在整个眠牀的外面 )
②牀后称“后壁封”。(“封”是用一块厚板挡住做保护)
③牀两头“横头封”。
④眠牀裙 。(眠牀前面垂地部分,如人着裙)
⑤蹈凳。
蹈凳形似矮凳,长度与眠牀相仿,宽一般为二三尺,高约一尺,放置时搭靠在眠牀之前。(大户人家主人的蹈凳稍宽,可供贴身丫头夜间作伴眠之处。)
“蹈凳”,有人写做“搭进”,据称其理由是,放置之处是“搭”靠在眠牀之前,“进”而可登上床。但,笔者认为应以 “蹈凳”为准确。按照规范的生活方式,睡觉前先坐在 “蹈凳”上脱鞋,鞋放在“蹈凳”前,然后蹈上凳,再登牀躺下睡觉。莆仙方言,“凳”与“镇”“进”音相近。一级一级向上登的“磴”,莆仙方言说为“战”或“层”。(如:楼梯磴、石磴、磴蹊都是音变的结果。)
莆仙民间有一种家具名叫“牀凳”,它可卧如牀,可坐如凳。如今多用竹制,有的地方称为“竹榻”。莆仙方言中桌子也称“牀”,如牀子、八仙牀。八仙牀的一半称半桌。一牀酒席又称一桌。
上面俚歌第二句中“目泪流”,按莆仙方言应为“目(lsquo;麻rsquo;的入声)滓(lsquo;哉rsquo;的上声)流”,没有 “目泪”的词。
三、“嫁女”与“请囝”
婚嫁乃每个人的人生一件大事。男婚为娶,女婚为嫁。诗经大雅云:“自彼殷商,来嫁于周”。可是莆田方言中对“嫁”另有特殊的说法。再婚妇女才称“嫁”,初婚女子不称 “嫁”,而称“请”。说某家 “请囝” ,即说某家 “嫁女”。其实这是乱套了的说法。为什么?因为中国传统观念,婚姻不看重男女双方的爱情,而看重婚后生孩子。传宗接代是古代中国人的第一大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也。所以,男子娶妻子不看重家里增加一个女人,而看重这个女人将来为他家生殖了多少个孩子。“嫁女”是就女家说的,“请囝”是就男家说的,后来说乱套了,女家“嫁女”也说“请囝”了。
过去女子出嫁的嫁妆中少不了有一对小小的瓷孩儿,作为祝贺将来生育孩儿的象征。新婚之日,在男方家洞房里要举行丰富多彩的闹房活动。但少不了这一项:即把这对小小瓷孩儿放在新婚夫妻牀上,故意在瓷孩儿的身上洒点清水,并故意惊叫:“孩子拉尿啦!”,引起一阵哄堂大笑。“请囝”就是男方用盛礼请来这个孩儿,为男方家传承宗祧,非常重要。再婚妇女虽然也有生育之事,但结婚时,没有“请囝”的仪式。
另,过去莆仙戏戏班有两件神秘的东西,一是戏神田公元帅的像,是整个戏班的保护神;另一个是“孩儿囝”——木雕的身穿红肚兜,首身四肢能活动。它虽然是件道具,却很神圣,被说有灵验的。有些人家婚后无子,就请戏班来演“土地送子”的节目,扮演土地公公的演员,抱着这个神圣的道具——孩儿囝,雇演的男女主人要以盛礼把这个孩儿囝请回去,放在牀上,盖上被子一会儿,表示他家未来的孩子被请到了。
莆仙方言中用“请”的,另有“请囝壻”(一般为婚后第三天,或正月初三是“请囝壻”的日子),“请香”(到比较显赫的神庙去进香,请回符籙),“请菩萨”(即请神)。从中可以对比,分辨“请”和“嫁”完全不同。 (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