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石工是把天然石料进行琢磨加工成建筑材料的工种。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属于石雕之类,只不过打磨要比纯粹石粗糙。前者乃属于工艺石雕,后者则属于建筑石雕。
磨 石工用途较为广泛,举凡人家建筑使用的门、窗、梁、石础、栏杆以及建筑上所有装饰的石雕,都是磨石工做的。这种加工石料的工匠,在莆田民间称为“打面”,俗称“洗面”,磨石工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大致有铁尖(分为大、中、小几类)、铁锤、铁迫、铁斧、墨斗、曲尺等等。打磨时,根据原材料石条的长度、阔度及厚度尺寸,确定要加工雕琢成何种建筑材料。比如人家四房厅使用的大门,要打磨两边光滑,棱角要流线型,一头要平正,另一头要与横框相衔接,呈三角形状相连,必须无痕妥贴。因此在加工“尾角”时,一定要加倍小心,不能有丝毫的误差,两块之间必须成直角。另一块的“尾角”与右边的角度相同,呈长方形状,门头及顶门扇要凿成圆形,安装门轮。加工石窗的方法与门大致相同,只不过体积小,基本方法是一样的。至于加工走廊的石柱(有方型及圆型)、横梁,或者其它地方使用的石料,主要掌握有方直角就可以,但石面的光滑、平直程度亦是相同的。
建筑上的打磨石比较粗糙,也有一些精雕细琢的部件。譬如石柱础,得打磨加工成西瓜形、葫芦形,比较美观大方。顶端的横梁有的人家要求较高,就加工成鸽子、凤凰等形状。这样技术性要求高,基本上是属于雕塑范畴。打磨石工必须学会雕琢,算是此种手艺的基本功,俗称“功夫虎”。
磨石工是重体力劳动,且是在野外作业。打磨时得有两三人一起动锤,其声音叮噹叮噹,颇有节奏,这样有节拍的声音响起,会减轻手臂重力负担。这主要是因为声音感应所造成的听觉相对效果。如果是一个人在打磨,其声音孤单,工匠的费力就大。这种条件反射往往在心理上发生作用。
加工打磨石料大概要经三四遍才成品,第一次是粗打,第二次是确定平面的基本造型,第三次扫清石面的凹凸,成平直面,第四次就用铁斧凿琢。有些石础只用两遍就算可以,大部分要三次进行。打磨石工除了讲究石料的表面光滑外,还得考虑线与角的关系,还有面与面的层次关系。有的人家还要求雕琢山水、人物及花鸟,或文字等等。那功夫就更细致了。
近年来,磨石工采用机械作业,用钢片钢锯切割石块,并且切出来的石条十分光滑平整,完全是人工所不能代替的,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不过加工门的“尾角”,雕琢“圆轮”或者凿琢动物等图案,是需要用手工进行。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大凡人家建房使用金属材料,许多门窗都不用石料,那么打磨石工就逐渐失业,工夫就少了,一些人只作为二道加工,工作量少,其体力强度亦就减轻了。另外,现代建筑上都使用水泥钢筋结构,石料几乎就看不到,但农村建房还是有需要磨石工的工作,不过工作量减少许多。 (郭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