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一代廉吏黄庆云:清廉不污留美名 留存故居成文保
【发布日期:2016-01-2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为黄庆云故居鸟瞰。

图为黄庆云故居门前立旗杆的石柱仍在。

在千年古邑的仙游县,历史上出过不少清官廉吏,像被誉为“北宋第一谏官”的名臣廉吏蔡襄德耀华夏外,还有一代廉吏黄庆云入仕从政后,始终勤政廉政,为民务实,克己奉公,堪称一代清官。至今,在古称“慈孝里”的园庄镇,流传着清代廉吏黄庆云典当铜锣等传说故事,经久不衰,他的族亲更是引以为豪,“族有廉吏,与有荣焉”,并携手镇、村和有关部门对他留下的故居等文物予以精心保护、开发。
(一)
黄庆云(1704-?),仙游县园庄镇霞山村人。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联捷登进士第,历任浙江金华府批首、义乌县令、刑部主政等职。因清正廉明,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不徇私情,断案如神,政绩卓然,三年间把贫穷混乱的义乌治理得安定繁荣,深得百姓拥戴,可谓誉满义乌,政声四起,为人敬仰。而生活俭朴的他将俸银捐献用于为当地人民造福祉,自己穷得叮当响,连回家的路费都筹集不够,到福州时只好变卖仅有一面值钱的铜锣,才得以徒手回家。在家靠艰苦劳作度日的兄嫂盼其衣锦还乡,他却两袖清风归来,令兄嫂全家大失所望。后来朝廷得悉其贤,屡派员催其复出重用,他都一概婉拒。而他平生重学问,能诗善书,尤擅行楷。至今人们还将其书刻遗迹视若拱壁。
黄庆云一生最为可贵的是:奉行“清正廉洁、不徇私情、造福于民”的廉政思想,为后世子民世代传颂。他廉洁的事不胜枚举,着实感动人。
雍正八年,黄庆云入京殿试,他的文章有独占鳌头之势。主考官和太监总管按潜规则向他索贿却被坚拒,就放出流言蜚语。不幸的是皇上听信谎言,只置进士科,派他往浙江义乌当七品县令。后来世宗览阅黄庆云三篇文章,大加赞赏,遂加升一级兼任金华府批首。
为官一任,哪能不造福一方?上任伊始,心系百姓的他看到义乌地方旱情严重,良田龟裂,稻禾枯焦,万民忍饥受饿,流浪街头,惨不忍睹,他心急如焚,对人民的痛苦给予关怀和抚恤。于是他速写奏章呈报朝廷,要求开仓赈济灾民,却遭到上司的冷落与发怒。他说:“宁可丢弃乌纱,不能饥饿百姓”。他冒着很大的胆量和为民做主的勇气,决定开仓济民,以解燃眉之急。于是灾民得救,百姓感恩载德,众口欢呼他是“爱民如子的黄青天”。
黄庆云是农家子弟出身,深知民间疾苦,他察视民情、咨询民瘼后发现义乌地域,多年失修水利,农业生产落后,经济萧条,庶民生活很苦,就果断采取措施,以农为本,以水为命脉,搞好农桑,繁荣商业。他发动官民兴修水利。朝廷不拨款资助支持,但他用自己微薄薪银带头捐资,感动了义乌官民,在当地引起极大反响,许多富豪财主亦纷纷慷慨解囊,迅速掀起一场兴修水利的热潮。尤其是义乌、金华黄氏两大宗亲欣闻庆云的美举,组成了几十支兴修水利大军。
黄庆云断案如神,公正廉明,主持公道,做到不偏不倚,铁面无私。清乾隆七年(1742),义乌佛堂山寺有一贪淫恶僧,因奸不从、害死民妇,受害者家属哭诉投状。他微服私访,深入调查取证,掌握确凿证据。适逢其兄登云到县衙探望他,恶僧获悉后,认为他们兄弟情深,便向登云贿白金五百两,以求解脱罪恶。黄庆云高悬明镜,开堂审判恶僧,在斩首示众时,恶僧道出庆云兄收贿白金之事。明察秋毫的庆云当即下令将胞兄重责五十大板,退回贿款。幸好师爷求情,令登云退回贿银,免受皮肉之苦。其兄一怒之下,连夜回家,把自家大门堵住,屋檐边锯掉,意欲不让庆云回家时从大门进入和屋檐下避雨。
由此,他因拒贿斩恶僧而名扬义乌,却祸起萧墙。原来恶僧与太监总管是远门亲戚,太监对他三番五次蓄意刁难,造谣诽谤。逼于无奈,他决定离任,隐退返回故梓,让义乌人民依依难舍。后来,乾隆皇帝知悉庆云乃是当朝清官,遂加封他为刑部主政兼任义乌县令,并赠送缅甸进贡130斤重的玉石观音一尊,并派公差促他进京上任,但他无心于官场。后挡不住皇上接二连三的诏书调令,于当年十月二十五日离家上任,从此再没有回家,音信全无。
(二)
清廉耿介的黄庆云为官期间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特别是组织兴修水利、挖掘池塘、修筑水坝、加固堤岸,改造溪河道、水渠和打造水井等水利设施不计其数,形成了可灌溉几十万亩农田的水利网络,结束了义乌多年旱涝难治的历史遗留问题,从此旱涝保收,五谷丰登、百业俱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作为清代廉吏,黄庆云深受人民爱戴。至今在浙江义乌,还存有“庆云村”、“庆云街”、“庆云路”,连火车站命名“庆云站”。可见一代廉吏黄庆云勤政务实的显著政绩在义乌千秋不朽,更可启迪和教育后人,亦是反腐倡廉的好教材。如果说为民谋福祉的崇高信念是黄庆云留下的精神遗产,那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特别是他的故居则以更具象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廉吏的生平。
清代官员黄庆云的故居颇为朴素,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外人很容易错过。它位于仙游县园庄镇霞山村,藏在一片低矮的砖瓦民居之中,坐北向南,土墙木构,建筑占地面积并不大,远看与当地其他旧民居无异。故居创建于清朝初期,黄庆云的族亲进行了持续修复,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
近日,笔者慕名前往探访,站在大埕回望黄庆云故居,让人诧异的是,不见大门。“故居原有大门,后被堵住。进出得从侧门走。这里还有一则故事呢。”霞山村的黄庆云族亲们自豪地向笔者侃侃而谈起黄庆云辞官返乡因清正廉洁而遭兄嫂拒之门外的故事。“清廉,是祖先留下的一笔精神财富。”村里的一位黄庆云族亲老人说起祖先廉政故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为官不为老家及家人谋私利,赢得lsquo;清代廉吏rsquo;之誉,是我们黄氏后代的光荣”。故居虽然有点破败,黄氏族亲仍然尽力维护,进士牌匾及原有的碑刻等文物都细心加以保管。
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园庄镇党委书记陈光山介绍说,县政府已将黄庆云故居列为文保单位,县纪检监察机关正联合文化部门、所在镇村及黄氏后裔,规划按照符合政策、勤俭节约、尊重历史、教育后人的原则修复故居,搜集整理和保护相关文物及布展生平、掌故和藏品等有效措施,加快故居修复工程项目建设的运作管理,力争将故居打造成县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对此,该县纪委副书记傅宗勇介绍说,“修复黄庆云故居,今后就可集体组织党员干部过来参观学习,对于弘扬历史优秀廉政文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提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陈国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