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文献路,是为旧兴化城政治经济中心,至今仍为商贸繁华之地。然于1946年正月初三日晚,发生在文峰宫前街的那场大火,损失惨重。这件事,对城里上了七八十岁年纪的人来说,还记忆犹新。
这一年春节,是全城欢度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春节。正月初三下午六时许,文峰宫前街隆鸿酒家东之一家青果店,不知何方人氏放鞭炮,有一“双响” 炮偶然射进该店存放在三楼阳台上的一个空竹篓筐(水果包装筐,筐底垫有易燃干稻草)内。隔了许久时间,筐里的火星酿成的火苗,渐而燃烧起来。等到大火蔓延到青果店西三坎之“义聚”京果店时,才被外人发现。人们以为是“义聚” 出事,于是街上警锣急响,“义聚失火啦”!一片救火声相连不断。附近居民纷纷投入救火现场。
旧时,文峰宫前街道,路面狭窄,各家商店皆为木板屋。所以,火势迅速蔓延,烧到义聚京果店时已是熊熊烈火了。“义聚”是当时莆田城内规模最大的京果店,春节期间仓库备足春节元宵销售的鞭炮、腊烛、火油、花生油、纸张等易爆易燃物品。当大火延及“义裕”店内时,燃爆声立即响成一片,火光冲天,势猛不可挡。火势又瞬间跨过街道,火球喷入“玉田”酒店,引发店里同样备存元宵节销售的白酒仓库爆炸,一声巨响,两边街道烧成一片,城内顿时成为一片火海。时值春节休假期间,各商店员工回家过年,商店皆无法自救。附近居民用脸盒、水桶一类工具盛水灭火,采取人工救火根本无济于事。赶到现场救火的消防队,救火设备简陋,仅是一辆老式的抽圧式救火车,使用人力压水,水力小,水量少,亦无法控制火势,显得束手无策。于是,群众又自发组织两支队伍,分别在水淈头和大度口两处拆除民房,开辟防火路以隔堵火势蔓延。尽管如此,火灾从失火地起,西烧到鼓楼前十字街,东波及文峰宫门前;街北则从大路口一直烧至鼓楼东。灾后一片废墟。
这场火灾,从初三日下午八时至次晨拂晓扑灭,烧毁商铺100馀家。据灾后统计,规模较大的有布店10家、药店3家、京果店3家、酱油店4家、苏广(百货)店8家、茶叶店1家、照相馆3家。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大洋。莆田文物古迹,县巷“文献名邦”木坊,在这场火灾中,化为灰烬。然这场如此惨烈的火灾,并未损及文峰宫,闻者奇之。以故,文峰宫香火越加旺盛。
灾后,莆田各界迅速组织人力物力,投入救灾重建家园活动。教育界在新学年伊始,即组织学生义务劳动,清理火场。受灾商店业主,自力更生重建店房。到了下半年,即有半数店房建成开业。次年,整条街道全部商铺恢复了正常营业。新建街道店房时,统一适当后撤,扩宽路面。且店面皆用红砖砌成,使新街宽阔、整齐、美观,即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旧城改造前的街貌。
史载,1920年文峰宫前街曾经也发生过一次火灾,店铺烧毁不少,经济损失巨大。置立在文峰宫前彰表彭甫、彭大治、彭文质、彭宪范、彭宪章、彭汝南的“三代司马四世名宦”石坊,在这次火灾中亦被毁,而文峰宫却安然无恙。有言事者云:此坊挡在妈祖庙前,因而被毁。论其事,坊立于明末,至此时已有三四百年了,若有干碍文峰宫,即早已被拆。且坊乃官府所立,何殃及彭氏,岂不为贬彭之言。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公私合营时,旧时的商铺已经纳入国家和集体经营。文献路上由政府系统经营的有如:百货商店(苏广店)、杂货店、饮食店、酱行、京果店、新华书店、照相馆、理发厅、钟表修理店、服装社等各行各业商铺,鳞次栉比。品类齐全,生意更加兴隆,这里成为了县城最繁华的街区。如今,经过20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旧文献路东自文峰宫开通至水关头环城路,并扩宽路面,形成新路,仍曰“文献路”。西自鼓楼至凤凰山公园,经扩宽路面,更称“文献西路”。临街旧有建筑,除古谯楼作为文物列入保护外,其馀皆已拆建为商住楼,路貌街景,焕然一新。 (同题续完)(肖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