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
县后巷,在县巷北西侧。东西向。民国时期改为“淳风巷”,因县巷头有“淳风坊”,故名。新中国成立后,更曰“县衖里”。“文革期间” 复称“淳风巷”。1982年复旧名“县后巷”。巷口旧有亭,祀观音。圯废。巷内自东进近中旧有大路关氏坤房祠堂《蒲坂关氏族谱》:坤房祠堂在淳风巷。关祠西为游氏梅房(由衙后析迁)族居于此;巷西亦居有唐姓人。今巷道仍旧。西有小巷道通衙后。旧时,县后巷可通鼓楼里、驿前街。上世纪50年代末,建县委办公楼、招待所、高楼百货公司时,大部分被圈入。现仅留一小段而已。
宋代,县巷南以莆善俗而建有“善俗”坊,至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知县卢俊更其匾曰“淳风”,而移旧匾于县前街之北街口即县巷顶旧坊上。弘治志:“无故将匾移置偏街,而易以lsquo;淳风rsquo;,似无意谓。窃谓受礼存羊,宜复旧观。”旋复旧南为“善俗”坊,北为“淳风”坊。嘉靖十年(1531),知县王钜修建县衙,将南“善俗”坊 改曰“文献名邦”;北“淳风” 仍旧。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陷城,官衙民舍尽毁。后三年,知县徐执策重建县衙,重竖南北碑坊,南曰“莆阳文献”;北曰“海滨邹鲁”。至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孙继有又改南坊为“文献名邦”;北坊为“壶兰雄邑”。光绪十一年(1885),知县徐承禧重修“壶兰雄邑”坊。二十八年(1902),邑人江春霖等重修南北二座衙门坊。民国后期,叶长青任国民党莆田县长时,曾欲拆掉县巷口之“文献名邦”坊,邑人哗然,极力阻止。之后,重修牌坊并由张琴重塑匾书。按,叶长青,福州闽侯人。1943年,任国民党莆田县长。至莆以文人学士自居,到任不久,即讥讽“莆田人只有林剑华可算为半个人才,此外别无其人”。且作诗云:“文献名邦首屡回,岂无群彦济时才。”亦诬“文献名邦”是莆田历史上的荣誉,现在的莆田怎能称为“文献名邦”等等。又扬言要拆掉县巷“文献名邦”木坊。这些举动激起莆田乡绅和诗人骚士的愤慨,于是,群起攻之。莆田《南方日报》副刊《蜜峰》、国民党和三青团创办的报刊上,以文章、和诗进行抨击。就在这一年夏秋间,有一艘外轮机械故障,抛锚在莆田海面,叶即下令扣押货物,被告发。此案调查期间又贿赂办案人彭坤元。彭一生嗜好香烟,叶以香烟盒包装巨钞赠送求情,彭发现后即报告四区督察专员公署。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以叶贪污轮船货物和行贿案撤职查办。叶被扣押在三元(即三明县)国民党省保安处监狱听侯处罚,不久,病死狱中。后来,言事者讥讽叶长青自恃才学过人,而在莆任职仅一年,竟为贪污行贿丢官又丧命,才乎蠢乎!
然民国35年(1946)开春的那场火灾,县巷口“文献名邦”坊与文峰宫前街的100多家店铺烧为灰烬。而县巷头“壶兰雄邑”坊,至20世纪50年代初扩宽县巷和衙后路面时,亦被拆废。
七
古时,文献路是为衙廨之地,乃官民通衢。这里亦是商埠繁盛之处,尤其是水淈头一带。城内许多较为著名和规模较大的商店都云集在这里,这大概也是务巷历代设立税务廨舍的原因之一。不少民国时期的商铺名店,其名仍传扬至今。举略:
酱料业:有“珍源”号酱园,位文峰宫前街南。东邻宋氏“文成居”文具店,西邻“咸康”药店。业主林少筠(莆田县旧商会执行委员)。乾隆末期,晋江县青阳西边人林云亭,年幼丧 父,随母学习民间酿酱技艺。18岁那年,离家入莆卖酱油为生,在莆娶亲,定居城里。世代经营酱料,字号“珍源”。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时才告结束,历时160年左右。所以,“珍源”酱园是为城内经营酱料的唯一老铺,林云亭即是“珍源”酱园的鼻祖。旧时,“珍源” 酿酱,以严格把握色、香、味(即眼观色,鼻闻香,口尝味)质量关,其店酱油坚持达到“色泽红润鲜艳(即呈红褐色,澄清无浑浊);有酱香和脂香气,咸淡适口,鲜而带甜;味醇厚柔和,回味悠关。”不达三者俱佳概不出售的要求。其店酱油质量稳定可靠,资金积累雄厚,赢得消费者信赖,享有同行业较高信誉。“珍源” 除酿售酱油外,还加工销售味美可口,适合时令的各种酱菜,如目眉瓜、烂姜、烂笋、甜梅酱、白萝卜、大头菜、和莴苣等品种。还加工绍兴腐乳、卥豆干、臭腐乳等。所以,城里城外百姓人家,皆能慕名而来。其产品还销往邻县及海外。时在城区“珍源”、“东源”、“协源”和“万有”四家商号被称为“三源一有”。林氏家族居住在酱园之后。鼓楼之东有“泉德”号酱油店,业主为晋江人欧哥。经营酱料声誉排行,是为紧跟文峰宫前“珍源”宝号之后的佼佼者。
药材业:文献路知名药店有:“咸宜”西药房,位于鼓楼前戴衖口西;“新西来”西药房,位于解放初期莆田县新华书店东傍;“咸康”药店,东近 “珍源”酱园,西邻“隆鸿”酒家。业主吴锦宣(莆田县旧商会药材同业公会理事长)坐堂中医师即是后为莆田县医师中医科主任的林友庭;“自西来”药店,位“新西来”药房斜对面,“泉德”酱油店东。其店创办于清末,在城内经营历史长,规模大;资金充足,进货量大,药源充足。经营为股份制方式,零售兼营批发,并有坐堂医生。县巷口东侧的“福寿”药店、文峰宫前“恒和”药店,西邻“久大”布店,这几家药房, 不仅药品全, 还多配有坐诊西医或药剂生;药品价格合理,信誉好。为城里人和乡下人称赞。
京果业:有“义裕”(一作“义聚”)京果店,位水淈头东。业主涵江延宁宫陈吓二,创办于民国初期。经营规模大,资金雄厚,品类齐全,质量保证。是为城内最大的京果(杂货)店。其次为退衖口西侧义裕“升记”京果店。百货(苏广)业有文峰宫“广奇兴” 和“新云章” 宝号。这两家皆创办于民国初期,经营品种齐全,生意兴隆。
纱布业:有文峰宫前“纶成”、“久大”、“广奇兴” 布店,鼓楼前“元珍” 布店,这些皆是经营大中纱布店的老字号。就说位在“恒和”药店西侧的“久大” 布店,这是一家多股份制合股经营以零售为主的布疋商店。董事长黄天祥,东门兜人,是该店最大股东。除外,亦有陈林荣(红相毜),后塘河边人;李九细(别号)等多人股东组成。其店经营得当,声誉颇佳。民国23年(1934),为了扩大经营,适应资金运转和找零的需要,经莆田县政府批准,开始发行“久大汇兑局” 纸币。发行总额约一万余圆(银圆卷),面额均为壹圆以下的辅币,面值分壹角、贰角、伍角三种。该纸币在上海印制。民国24年(1935),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久大汇兑局发行的钞票,局限在日常营业中作少量找零业务,发行量逐渐减少。民国35年(1946)农历正月,文峰宫前街的那场火灾,久大布店和其他商店一样遭难,经济损失惨重。据说,其店股东陈林荣从火灾中抢救出来的少量布匹,再投入不少资金,重操重业,自已又开一家小布店,店名称“志成”布店。
饮食业:水堀头“桃李园”;鼓楼东,泉德酱油店西侧“ 醉仙楼”;鼓楼前“四海春”;鼓楼复茂饼店西“杏花楼”;县巷“一壶春”、“源源”、“壶亭”,这几家菜馆在民国时期,即经营有高档菜。当时就有海参鲍席、鱼翅席、满汉席,每桌菜金约大洋50元。一般群众吃不起高档菜,商贾也少有光顾,主要是对官场招待上司而设。那时候官场往来频繁,生意倒也相当火爆。其店中档菜为一般菜肴,每桌菜金大洋三至十元,以商贾应酬居多。“文献名邦坊”对面,有一家“三坎拖”店面,称“隆煌” 酒家,人家皆呼“龙王”。业主文峰陈氏。主营“烧麦”,其味称绝,“龙王”名扬四方;莆田风味小吃有:鼓楼“煎包良”煎包店,位鼓楼西文昌宫斜对面,业主游毓良。其经营秘诀:货真价实,营业作风正派。据说,全盛时期,日销煎包百来起。员工六、七人各司其责,服务顾客殷勤周到,以满足供应酸甜辣配味见称。“卥肉英” 卥肉店,位县巷口“文献名邦坊”对面。主人卥肉英,供给莱肴品种有:猪肝、猪心、猪肺、卥豆干、酥鲫、炸虾卥笋干,样样俱全。据说,她还有一盘“捆蹄”名莱,人人称绝。而她所用猪肉原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