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文献街衙署更迭商埠古今(六)
【发布日期:2016-01-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片今荔城区人大办公楼

六(上)
文峰宫前街北侧有巷,曰县巷、曰县后巷。
县巷 在文峰宫前街北。南北方向。明清时莆田县衙设于此,得名。旧志又称“新路巷”、“新度巷”。或因设衙廨而辟巷,故名。民国时期,因巷在衙门前,更名:县前街,亦称“县府路”。隶属城中镇善俗铺。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更名为“民主巷”。1980年起复改旧名“县巷”。
县巷口有坊曰:善俗坊。弘治志:“旧在县前。宋朝以莆善俗而作。国朝(明)宣德间,县丞叶叔文重立,四方人久传诵之。”善俗坊内,县巷即新路巷之东为宋兴化军司法厅。弘治志:“刑曹治事之所也。在善俗坊新路之东,寻废。”淳熙元年(1174),知军潘畤创为省马院,后废为民居。县巷内即宋郡治之东北,宋设广节指挥营于此。
明洪武三年(1370),盖天麟任兴化知府后,移建莆田县署于左厢善俗坊内即广节指挥营之地。弘治志记载:“其左厢地,乃宋广节指挥营之故址也。”新建之明莆田县署设置:正厅,知县、县丞、主簿同署事于此。弘治志:凡五间,扁曰“琴堂”。前为丹墀,堂下为露台,台下为甬道,东西为吏、户、礼、兵、刑、工之六房。洪武三年(1370),知县任益造。天顺六年(1462),知县王常重修。成化二年(1466),知县张肃改琴堂扁曰“行恕泊水”,北楣扁曰“公清勤慎”。戒石亭,甬道之中有铭云:“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弘治志:宋太宗摘孟昶《谕诫守令铭》颁布天下,后世因之。仪门,在甬道之南。其左有土地祠。大门,在仪门外。东向,署曰“莆田县”。后堂,在正堂之后。弘治志:县丞叶叔文扁曰“勤政”。景泰元年(1450),知县刘玭建穿堂以联之。成化二年(1466),知县张肃扁曰“谦冲”,两旁有厢房各四间。知县廨舍,在县署之后。有前后堂及厢房。门南向。弘治十二年(1499),知县吴远以其隘陋,改建之,规制端爽。县丞廨舍,在知县廨之东。规制与知县廨同。门西向。主簿廨舍,在在知县廨之西。规制与知县廨同。门东向。典史廨舍,在县丞廨之南。门西向。六房吏舍,列于县厅之东西。宣德十年(1435),县丞叶叔文增辟八门。县大门之外为通衢,立旌善、申明二亭于左右,俱东向。二亭俱洪武十六年(1383)建。弘治九年(1497),县丞何登重建。库房,在正堂之后之东偏。架阁库,在穿堂之西偏。监房,在兵、刑、工三房之南。门东向。洪武三年(1370),知县任益建。至民国时期,监房仍为莆田县拘留所。因监狱门额上方画有“狴犴”图像,形似虎头,借指监狱,以故,邑人俗称“虎头监”。民国《莆田县志》:“莆田县拘留所,在县署东廊。民国二十九、三十两年,因受禁人犯过多,所内发生传染病,每日死数人。县长林梦飞乃就旧西门街魏忠烈祠遗址新建瓦屋四座,每座囗间。以便将已判罪之犯人移禁。”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陷城,堂宇毁尽。四十四年(1565),知县徐执策奉恩给币银重建如制。乾隆志:正堂东增幕厅,西册厅。燕堂东增库房,西书房。穿堂东为器皿所,西为册籍所。土神祠之左创建寅宾馆。大门上创建谯楼,置更鼓于其上,扁曰“文治伟观”。门外“旌善亭”之左为四厢馆、总铺二所;“申明亭” 之右为榜谕房,一列三间。康大和撰重建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县堂圯,知县金皋谢重建。乾隆八年(1743),知县周世纪、县丞程渠重修县丞署。十一年(1746),仪门内东边三房毁,知县周世纪重建。十七年(1752),知县王文昭重修大门楼。民国仍其旧。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莆田县政府重建办公楼一座(今荔城区人大办公楼)、宿舍楼一座(原机关宿舍10号楼)以及政府大门楼(即今政府大门)。新建的政府办公楼,坐北朝南。歇山顶砖木结构,面阔九间,进深二间。通面阔26.8米,通进深13.6米,总面积364.48平方米。上下两层,基础石砌,主体为砖墙。前廊大门石雕雕刻精美。按,旧时传说政府办公楼是由邑人桥梁道路工程师郭颐堂设计的。据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永森先生介绍,这一次新建县政府办公楼,他当时在建设科工作(郑毕业于“东职”学校)。这种大坡度屋面设计图纸是按照南京国民政府统一颁布的县级政府公署标准设计图建设,非地方独创。郑参加全过程施工建设,当时清基发现有大型古井,施工中采取用条石砌拱横跨的方法,以确保地基牢固安全。1947年,郭颐堂因父丧由兰州归里,在莆田东职执教兼任莆田县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大门楼旁壁嵌有奠基石,落款上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五月吉日”;下款:“县长陈文照立”。可见,这些建筑至解放前夕才峻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新修葺这些楼舍,先后为莆田县人委、革委会、人民政府机关办公地址。
县巷内,莆田县署大门之北毗邻诚应社,祀莆田县首任县令陈迈。《莆阳玉湖陈氏家乘》:陈迈,及卒,莆人祀之。庙号曰“兵马诚应社”,在县治东。明洪武间,迁县署于左厢善俗坊,而庙亦移焉。今诚应社废祀,被易为民房。
郡志《科目》载称,明景泰七年(1456)举人林渶,饶州府通判。常福,字廷范。军生。成化元年(1465)举人,通政司经历,改后军都督府都事。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吴鹏,容城县学教谕;同科举人陈珀,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司副使,甘肃行太仆寺卿。他们皆为县巷人。县巷南之东侧居有清末举人关燊家族,东(临大路)为乾房;西(临县巷)为坤房。在县巷北端东侧旧有关氏乾房祠堂。《蒲坂关氏族谱》:乾房祠堂在“壶兰雄邑”坊左,坐北向南。可见,县巷内至少有林、常、吴、陈、关等姓氏居住这里。然其宅门多由大路街出入,或县巷为衙门之地,百姓出入受到限制。而今县巷仍保存古街旧貌。
明成化间(1465~1487),按察使刘城亦在县巷为宣德丙午乡试第一人林时望立“解元坊”。 (肖亚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