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文献街衙署更迭商埠古今(二)
【发布日期:2015-12-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务 巷 在司前街东端与文峰宫前街相接之地,街之南侧。宋始以税务在巷中,故名。务巷口,其地俗称“水淈头”。据说,古时下雨天,这里长年积水不干,即使用土填平仍可透水,故名。这是古时水淈头地处凤山脚下,为低畦地。而地泉水丰富,必然造成长年积水之缘故。民国以后,务巷以东大路为界分:“顶务巷”和“下务巷”。“文革”期间,曾一度更名曰“人民巷”。1980年恢复旧名“务巷”。旧城改造后,新巷扩而宽之。今巷名曰“顶务街”。
宋代,在行衙前即务巷口有“通远坊”。弘冶志:“按宋志,此坊旧在行衙前,名lsquo;安业rsquo;。绍熙二年(1191),知军事赵彦励重建,更是名。”明弘治朝在务巷门首立有“状元坊”。宋熙宁九年(1076),为廷试第一人徐铎立。原立于延寿桥头,后子孙徙居务巷,弘治八年(1495),副使汤泽为重立。在务巷口亦为朱文科立有“柱史坊”。宋兴化军在“通远坊”内建有兴化军都税务。郡志:“在行衙之南街通远坊内。宣和七年(1125),知军事廖刚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改曰:兴化府税课司。清以后地多易为民房。
顶务巷,北接文献路南至东大路。自明代以降,这里就有萧、林、郑、陈氏等家族环居于此。
巷之东侧,北居为萧氏,即明嘉靖博士萧桂家族。萧氏是为书香门第,四子皆登第仕宦,且建有祠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五日(农历清明节),由林翰、陈乃元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发起,在此创办兴化私立砺青小学堂,推林翰(西园)为堂长。1906年春,因学堂校舍湫隘,迁洞桥头兴安书院。萧氏居地临北有小巷曰“萧衖里”通文献路(详见文峰宫前街“萧衖里”条)。
萧氏东北侧,为陈氏居住这里,是为大户人家。临北文献路陈氏开设有“隆鸿酒家”,俗称“隆煌酒家”。(详见“文峰宫前街”条)
萧氏居地之南为明知府林允宗居宅。林允宗,字希曾,号方渠。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授浙江乐清知县,擢刑部主事。累官以刑部郎中出知衡州府。以母忧归,遂不复出。年九十三,卒。林氏其先为城郊长丰人,林允宗出仕后迁居这里。在大道街建有林允宗祠堂。允宗子民止,字敬夫。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宁国知府。民悦,字益夫,民止弟。万历 八年进士,官云南按察副使。以故,在大道街“林允宗祠堂”对面即街西林氏大门里亦建有“林观察祠”。
顶务巷西侧居为郑氏家族暨国民党莆田县党部书记郑仲武居第。居第大门坦置东南隅面向顶务巷曰“中议第”。郑氏其先为前张人(今新度镇善乡村),明嘉靖间(1522~1566)徙居于此。郑氏居宅内西(临十字街)为高州知府郑迁居第,称为“知府房”;东侧即临顶务巷为郑迁之兄郑选居宅,因官为广东电白县知县,故称为“知县房”。居宅为二进五间厢大厝,中夹天井。规制比西知府房大院稍小。乾隆志载:在前张有“为郑庄派下科第至知县郑选等立”之“奕世承恩坊”,坊阴题匾“倡学闽南”。光绪年间(1875~1908),郑选后裔郑仰樵,邑诸生,授登仕郎。后任为莆田田管处粮总。民国初弃政往上海经商。时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交往甚密,仰樵生三子一女,于为其命名:长子伯文、次子仲武、三女安治、季子季斌。次子郑仲武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师从校长于右任,深受其赏识和提携,终身追随于之左右。曾任为闽赣省党部书记兼任江西《民国日报》社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郑仲武回闽,与莆田名流共同创办中山中学,任为董事长。并任莆田县党部书记长;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国民党败退台湾,1949年1月,于右任令其秘书李祥麟护送其女于绵绵、于 无名姐妹至莆寄托于郑家,就学于中山中学。同年7月,郑仲武即同于右任二女离开大陆,经香港,往台湾定居。1956年逝于台湾。
郑氏居宅东建有“帅爷宫”,奉祀黄孔应帅爷。据《名胜广记》云:宋末,端宗由福州航海至莆田,后又趋泉州。以蒲寿庚叛,遂往广东。时有江西吉水人黃孔应,原为武职,寻至莆田,闻崖山凶讯,遂投井死,乡人验之,即建墓祠于井上。古传陈胡二仙羽化,于是,乡人在壶山之麓即前张(今新度镇善乡村)建有“名山宫”祀之。亦传宋端宗过莆时,军旅屯驻于壶山,黄孔应寻少帝至此殉职,乡人感之即附祀于名山宫。郑氏本为前张人,故奉名山宫黄帅爷为保护神而随迁城里,并建“帅爷宫”祀之。宫内亦设有“别有书舍”,以训子弟。
“中议第” 大门坦南侧,里民创建有“兴隆社”,祀土谷之神。又南,这里建有“保善宫”。社、宫皆于旧城改造时被拆毁。
20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之前,顶务巷亦有阮、徐、程、俞、关、彭、雷氏等聚居这里。
顶务巷南端建有跨巷牌楼,奉祀观音,因称“观音亭”;东南角大街旁掘有水井一口,称“观音井”。下务巷南口,同样建有“观音亭”。 (肖亚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