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亚生
改造前古谯楼前旧街
文献街 是位在鼓楼前一条东西走向的横街。旧时地域东自文峰宫,西抵驿前街(今胜利路)为界。明朝以前以“鼓楼前横街”称之。明、清时期,分“司前街”和“文峰宫前街”二街命名而见于郡志。至民国时期,因县巷口有“文献名邦”坊,并二街更名为“文献路”,俗称“文献街”。而民国《莆田县志》之“区乡”记载, 以铺治街时,城中镇所属街巷将文献路复分为“鼓楼前横街”(属保福铺)和“文峰宫前街”(属善俗铺)。按,此时“文峰宫前街”是从“鼓楼前横街”中分析出来;或者说,“鼓楼前横街”所指仅是原“司前街”的范围了。“文革”期间,复并二街改曰“八二一路”,以纪念1949年8月21日莆田解放而取名,寓有新意。1980年以后定名为“文献路”。“文献街”地处旧城中心地带,是为兴化城主要通衢。
一
司前街 在鼓楼前。东自务巷口(今顶务巷),西抵驿前街(今胜利路),为文献路西部分。明代鼓楼西设有提刑按察分司,以故,鼓楼前横街之务巷口以西取名“司前街”。
宋元明三朝,司前街之鼓楼里是为官署衙门。即宋为兴化军公署;元为兴化路总管府署;明兴化府署初以元路署为之,继而改兴化卫署于此。鼓楼之东西两地,皆为官厅治事之所。
谯楼左,宋建为兴化军都监厅。弘冶志:“建都监于军治之东,以提举兵马公事。”即兵马都监治事之所。乾道七年(1171),知军事何偁议以旧行衙、军院地更创贡院,将都监厅之地易为军院、行衙(即转运廨舍。军院置于新行衙之西偏。弘治志:都监厅暂寓威果指挥管营居舍,后移于贡院弥封所。)元时为总管府急递铺。明改为司狱司。弘治志:“洪武元年(1368),知府盖天麟改为司狱司,左为官厅,右监房。弘治初,推官翁理辟大门为三间。”清时创为理刑馆。乾隆志:“理刑馆,在卫左务巷口。推官治事之署,即旧司狱司地也。后迁司狱司于府内,以此改为馆。中堂五间,后穿堂。堂之西有延宾堂房四间,前仪门,稍东为大门。推官孙佳刻题名碑于堂中。清后期,因官厅截革,鼓楼东之地多易入民间。这里有巷一曰:退衖口,旧可通县衙监狱;一曰:戴衖里,以戴姓人族居于此,得名。一曰:县巷,民国以后扩为街道,民房改为店面。
鼓楼前即十字街北端,有唐僧涅槃所凿之东井,以观音亭即福山堂履于井上,面北。祀观音。上世纪50年代,改为莆田县新华书店,迨至八九十年代旧城改造时拆废,近年复建于鼓楼里,仍曰“福山堂”,与保福社合祀。其规制、香火大不如前。
鼓楼西,宋时兴化军司理院置此,为刑曹治事之所。弘治志:司理院,在谯门外通衢之西。司理廨舍附焉。明代为文昌宫。清初,莆田沿海截界时平海卫学署寓于此。乾隆志:国朝(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沿海居民于内地,平海城废,教职仍存,学署暂寓府城文昌宫,在谯楼右。民国以后设为莆田县谯楼救火会暨莆田县消防队。民国志:莆田县谯楼救火会,民国26年(1937)六月成立。会址谯楼西边为文昌宫。又西,旧时有小巷通中山中学,即明兴化卫署地,清废为射圃,因故,这里俗称“射圃前”。《 兴化郡城记》之《周览荔城记》:试院射圃,“向日武科习射骑皆在此,每岁正月元旦五日,少年驰骋为乐,左右营兵弁出行,由此聚集,中存旗纛庙,光绪卅四年(1908),试院大门,改由此进,遂毁之”。 又西,在子城戟门外之西偏为兴化军通判厅。弘治志:崇宁初始置通判,乃斥判官旧廨为通判厅,门向东,厅南向。淳熙二年(1175),通判周必达重修吏舍,列于厅之南庑。元初,改为福建闽海道廉访分司。为廉访之职,询民瘼,察冤滞,纠劾诸不职者。明洪武元年(1368),更为提刑按察司,因故,宋时以“司前”取其街名。永乐六年(1408),改为福宁道。在布政分司之后,澄清坊西。弘治志:正统十一年(1446),佥事况真重修。中堂扁曰“衡鉴”。后建穿堂,扁曰“激濁扬清”。左右翼以四房。正堂之前两廊各三间。前为仪门。又外为大门,署曰“福宁道”。明成化时,在福宁道前、通衢之南创建有“公馆”,以为府僚候谒上司之所。正统间(1436~1449),始命御史岁按诸郡县,于是,迁福宁道于驿前,以此建察院行署。乾隆志:中正堂五间,后穿堂,左右翼房。又后为燕堂,东官房、西监书房。堂非庭院,有小亭,正堂前捲簷月台,甬道西廊皂隶房,南仪门、大门,左右翼房外立障垣,大门外旧有公馆一。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府易道谈贸民地辟为馆二,左三司馆;右本府馆。至清代、民国时期,社会鼎替,机构截革,地入民间,易为民房店铺。
司前街西察院行署西偏为明黄仲昭“理学名臣祠”即“正学纯忠”祠。黄仲昭,名潜,号未轩。成化二年(1466)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以谏元夕烟火予杖,谪湘潭知县,迁南京大理评事。乞休,起江西提学佥事,寻致仕。弘治间,纂修《八闽通志》八十七卷,是福建有总志之始;与邑人四川右布政使周瑛合修《兴化府志》。黄仲昭祠堂,原在元妙观正学名臣祠内,创建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四十一年(1562年)毁于倭乱。万历甲午(即二十二年,1594年),巡抚许孚达移建于此。陈应芳撰《重建正学纯忠祠记》云:“莆田理学名臣黄公,故有祠。肇自嘉靖丙午(1546年),直指何公檄藩司捐金建于玄妙观废地,寻毁于倭。”乾隆志:“祠在察院西偏。嘉靖间,巡按何维囗、巡抚许孚达檄建,今所扁曰“正学纯忠。有司春秋至祭。”《重建正学纯忠祠记》碑刻今尚存“三清殿”碑园。祠内有刑部尚书林俊题联曰:“九迳真风翠竹黄花暮景,两朝硕望青天白日初心。”祠内亦有联曰:“功名自古身之外,人物当今斗以南。”20世纪50年代后,易为莆田县新华书店仓库。这时侯,祠内石匾刻“理学名臣祠”尚存,后来不知去向。祠至上世纪70年代旧城改造时拆毁。
黄仲昭致政归,在(华亭)下皋筑有别墅,构亭面对九龙山,处在千林紫翠间。《未轩集》卷十一《咏俱乐亭匾小序》云:取邵子“滿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句,自号别墅曰“俱乐亭”。仲昭居此耕读、著述十七年。他所作有《下皋什咏》诗数首,其中有云:“十亩山田种稻梁,茄秧新乞自邻乡,虽无钟鼎供游燕,且免红尘清谒忙。”又有“性癖情知与世殊,衹应归卧故山庐,山中亦有经纶事,朝课耕桑夕校书”。这大概是他被罢归后的叙情诗吧。
司前街历史悠久。《八闽通志·坊市》之兴化府“南市”条载云:“唐乾宁间,异僧黄涅槃指郡治之基,即今(指明朝)卫署,请陈氏姥曰:宜迁居,退百步,此地当有鼓角声。”可见,唐时即有陈姓人聚族居此。宋李俊甫《莆阳比事》亦载称:宋时司前街聚居有鼓楼陈,“朝奉涣之族” 陈涣(弘治志作“焕”),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朝奉郎。至明时,陈氏亦有景泰三年(1452)岁贡陈应魁,司前人。官为安远知县。应魁子麟,成化元年(1465)举人,江浦县学训导。
这里居族亦有叶氏。叶氏族谱称:宋丞相叶颙之孙叶棠,由仙游万善里古濑迁居莆田城內谯楼前。叶棠,字次魏,自号万竹。以祖颙阴补官,授承务郎。累官至直徽猷阁,知绍兴府,充浙东安抚使。终知太平州、宁国府。阮氏族谱称:谯楼西亦居有阮氏家族,为节度推官阮遵之后。阮遵,驿前街阮巷人。宋庆历二年(1042)进士,为莆田阮姓首位登第者。官至山南东道节度推官、通直郎。遵仗义疏财,常从官家留俸粟异藏而散亲归。临终召诸子孙戒之曰:“汝辈当勉学为善人。”世称其“六行全备”。
自宋至清这里皆置公署官廨,又是商埠繁荣之地。为官者、经商者、业儒者皆以宜居乐土,代有驻足入籍而居焉。
宋代,自兴化军移治莆田县后,元祐六年(1091)在谯门外立有“五劝坊”。 《八闽通志》:“宋元祐六年,漳州通判许长卿来摄郡事,以父遵所作《五劝文》,曰:孝义、务学、谨身、勤力、蓄积,立碑于谯门右,因以名坊。”郡治在谯楼西设有“廉耻坊”,绍熙间(1190~1194),更名“镇雅坊”。弘冶《兴化府志》:初,太守仲安常取四维之义,名“廉耻”。绍熙间,知军赵彥励改名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