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百岁老兵传奇一生
【发布日期:2015-10-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浦

走进凤凰山街道龙德井社区一条窄窄的弄堂,花木怡人,干净整洁。门口坐着一位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逗着小曾孙,他就是宋启宁,一位百岁老兵,历经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回首七十多年前那场荡气回肠的战争,老人感慨万千,恍如隔日。
变卖家产投身革命
老宋回忆:他们家在莆田算是名门望族,住“南岗别墅”,另有房产田产数处。跟国民党也颇有渊源,伯父是国民党外交官,虽然父亲在他八岁时就因病过世,但殷实的家境还是让一家子过着锦衣玉食般的生活。笔者不解:“都说穷人吃不饱闹革命,您一个公子哥,有吃有穿,图的是什么?”老宋笑了笑:“当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社会反响强烈,国民政府不作为引起社会强烈不满,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就跟着参加了砺青小学师生组织的爱国运动,民族兴亡,匹夫有责嘛。”老人记得很清楚,他是从1928年5月3日参加爱国运动起正式踏上革命征程的。“1930年10月,邓子恢将军来到莆田,在壶公山凌云殿和栖云寺召集地下党召开联席会议,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人有钱更欢迎”,他和哥哥宋启康都参加了会议,有人又有钱的宋家一下子变卖9间大厝,得3000银元购买12杆枪支,组建莆田沿海第一支武装队伍--沿海游击队,他们家的别墅也被辟为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兄弟俩更是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大潮。弱冠之年,老宋已然站在抗日最前沿,长期担任中共莆田地下共青团宣传部长、沿海游击队宣传组长,发动学生集会罢课、闹学潮、组织剧社演话剧、发传单、破坏通讯电缆、声援山区武装斗争,传奇一生从这块古老土地上缓缓开启。
满腔热血北上抗日
1938年4月,在抗战最胶着的时候,他随胞兄组织成立闽中抗日大队北上抗日,从此过上了一段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烽火岁月。“当时你母亲支持你们这么做吗?”“一开始说什么也不肯,后来见我们哥俩态度坚决,母亲终究是一个善良、明事理的人,也就不反对了。我们走后,母亲过得很辛苦,靠替人家洗衣裳谋生。”兄弟俩跟着队伍抵达安徽,并入新四军皖南后勤部,辗转长沙,老宋被编入抗战伤兵荣誉队服务团,担任文书,报道抗战时事。后经团长推荐,持八路军介绍信到延安学习工作。北上途中被国民党军队扣留,最终凭借伯父这张“护身符”,在被关押半个月之后成功脱险。1938年9月抵达陕甘宁边区,在关中陕北公学马列主义高研班学习,聆听过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的教诲。1941年被派往陇东分区作文教宣传通讯工作,从事解放区政法工作,参加延安整风,入延安大学学习。1945年被组织派往东北,一方面参与接受日寇、伪满洲遗产,任管库主任;一方面组织东北统战工作,组织成立东北民主政府;后随部队南下,打四平街,解放长春、沈阳,辗转大半个中国,书写一段段赫赫战功。
激流勇退教书育人
全国解放,本是论功行赏之时,老宋没有居功自重,因思念家乡和母亲,放弃留在大城市担任领导的机会,毅然向组织申请返乡从事教育事业,在学校也拒绝担任领导职务,在中山中学安安心心作一个教书匠,传播着他的信仰,寄托着他的希望。“
采访过程中,看着坐在旁边笑盈盈听我们聊天的洪奶奶,笔者忍不住八卦了一回:“老宋,您是什么时候认识洪奶奶的?”老宋坦言:“1950年全国解放后,经组织介绍认识的。我本来在延安和东北都有机会成家,但在外面搞革命不能有家庭,所以等到35岁才结婚成家”。可别小瞧老宋,因抗战需要,精通英、俄、日三门外语,记性特别好,采访期间,时间、人名记得一清二楚,说到兴起还背诵一段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一辈子不图名、不争利。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纯粹的老人在那一段不平常的岁月中谱写出一段非同寻常的抗争赞歌。末了,我们感慨老宋就是一部活着的传奇,他笑了笑,轻轻摆了摆手。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