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词语杂谈(四)
【发布日期:2015-10-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余学范

有故事的莆仙话的词不多,但有故事的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相当精彩。这里介绍几个。
莆仙当地小吃有插蚮。就是把牡蛎洗净,拌上地瓜粉,一个一个下在沸腾的汤汁中,待牡蛎浮出水面,加上葱花、芫荽等调料,就可以出锅食用了。这样煮的牡蛎羹味道鲜美,为人们所喜爱。这一道菜人们也说成蚮猴,不知为什么跟猴子联系起来。特色小吃也造就特色方言词汇。莆仙把不规则断断续续地做某事,说成“放蚮猴”,这是用牡蛎一个个下锅的行为来比喻。在莆仙话里,还有一个与之同义的词“放水灯”。旧时中元节,人们把一个个小灯笼,陆续放入水中让它漂流而去,以祭祀孤魂,这就是放水灯。从表面上看,这个词与“放蚮猴”绝不相关,但从中却可以抽象出与之相同的深层语义,所以也被人们用来比喻同样的意思。比如装修房子,整个小区几十上百户人家,要是集中在一小段时间内一起装修,那么要吵一起吵要脏一起脏,装修完以后一起住进去多好。但事情往往不是这样,就各户开始装修而言,是“放蚮猴”式的。有的先,有的后。我想什么时候开工就什么时候开工,断断续续。恐怕最早的搬进去一年后,还有人在砸墙、铺地板砖,影响邻居。这是这种行为不好的一面。不过事情总不可一概而论。比如一天之内去银行办理业务的人们,或早或晚,像“放水灯”一样,这对银行还是有利的。试想如果这些人集中在半个钟头内都挤到银行,那可就麻烦了。
莆仙民间认为,刚生下的婴儿不能用裤子去包,否则这孩子以后可能胆小畏怯,不敢抛头露面。所以,莆仙话“用裤包厄”是胆小、怕见人的意思。
莆仙民俗,婴儿满月时会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之一是剃头后,请长辈用毛笔蘸拌了雄黄的水,在婴儿头上画一个桃子,寓意长寿与智慧。画了桃子就聪明了。所以在莆仙,如果小孩被人骗了,人们就会说这孩子“头壳顶(头顶)无画桃”。
与很多地方一样,莆仙婴孩周岁时,也举行抓周仪式(俗称摩晬),以试小儿长大后的志向。但是莆仙抓周仪式,还有一个寓意,就是民间认为婴孩抓了周,以后手就会规矩,不会随便乱摸乱动东西。所以如果大人看见小孩乱动东西,或打破了什么,就会骂他(她)“手无摩晬”,意思是没有规矩。
莆仙一带,婴孩出门即使是到很近的地方,父母都会在家里将锅灰抹在小孩鼻尖上,称“担灶”,认为这样婴孩就不会水土不服,就会平安归来。而大人出门远行,往往会带上一点家里锅灶上的泥巴,认为这样可以克服水土不服。这两者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据说鲎夫妻之间最亲密,每当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合,便形影不离,肥大的母鲎行进时总是背着瘦小的公鲎。旧时渔民抓鲎,如果抓了一只,另一只也不会跑,乖乖被抓。因为是成对抓获,人们就以为这跟捉奸一样(实际上鲎有“海底鸳鸯”之称,并无奸情)。于是莆仙话把捉奸说成捉鲎,因为捉奸终究是尴尬的事儿,这样说可能有避讳的意思。又由于鲎与猴语音相近(这两个字的唯一不同是声调,早期读音可能比现在更相近),于是音讹成捉猴。捉奸当然是触霉头的事儿,所以这个词用于骂人。比如甲正在专心看书,乙突然跑进来,大声告诉他股票涨了,把甲吓一大跳,甲就会骂乙“捉猴”,吓我一跳。又比如乙一直不停地催促要去做某事,甲不耐烦,也会骂乙“卜去捉猴伓赴”,骂他那么急是要去捉奸。在莆仙,捉奸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捉奸臣”,也算是避讳的说法。把奸情说成奸臣,只是语音相近,奸臣不一定有奸情。
“成全”在莆仙话怎么说?你要是说“成全”,不管是文读还是白读,恐怕对方是鸭子听雷,不懂。莆仙话里有一个词表达这个意思,这个词和麻将有关。一局麻将打到一定的时候,有一家已经在听牌了,就是说,他手上的牌处于只差所需要的一张就能和牌的状态。其他三家中有一个能掐会算,知道他需要这张牌,并且自己手中恰好有。在看到自己没有希望赢时,这个玩家有时会特地把这张牌打出去,让已经听牌的那一家和。这就是说,打出一张牌让他赢,莆仙话说成“拍一只乞伊满”,就是成全他。“满”在这里有“胡(和)”的意思,量词“只”相当于“张”。
十番是本地演奏音乐。又称“十音”。“十番”的演奏曲目往往由许多曲牌联缀组成“套曲”,甚至把莆仙戏古老剧目中一折中的许多曲牌联起来演奏,如《吊丧》、《访友》、《百花亭》等。由于曲目较长,既可以坐奏,也可边行进边演奏。走奏时,既要照顾音乐节拍,又要走得整齐,动作幅度大而移步小,走得相当慢。像当年庆祝粉碎“四人帮”的大游行,就有十番队参加。因为十番队慢吞吞的,游行队伍经常断档。前面的已经走得很慢了,但是过一会儿往后面的十番队看,还是“后不见来者”。所以莆仙话里 “拍(打)十番” 这个词,也用于比喻动作缓慢。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