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阳“文献名邦”雅称的由来
【发布日期:2015-09-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龚玉瑞

莆田,古称“兴化”、“兴安”。雅称“莆阳”又称莆仙,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为八闽名郡。莆田自古文化教育发达,名闻遐迩,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
莆田仙游 历史沿革
莆田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夏商时,莆田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周时是“七闽”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属闽越地,秦代为闽中郡一部分。西晋末中原战乱,大批士族百姓南迁,带来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与当地闽越人一起开发劳动,使莆田的经济文化出现了飞跃。到了南朝陈光大二年(568)从南安郡析出置县,命名为莆田县。唐武则天圣历二年(979)又析莆田仙游部分区域设立兴化县,置太平军。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军治由游洋迁至莆田,辖莆田、仙游、兴化三个县。莆田逐步成为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兴化军升为兴安州。元代改为兴化路,明代改为兴化府,裁撤兴化县,辖地分刈归并当今莆田、仙游二县,清代仍为兴化府。民国时期废府,历属南路道、厦门道、福建省、兴泉省和福建第四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仙两县历属福建第五行政督察区、晋江专区、闽候专区、莆田地区。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莆田撤区设市,辖莆田、仙游二县和城厢、涵江两区,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座新兴城市。
2002年5月,再次进行部分行政区调整,将原莆田县部分乡镇分别划入城厢区、涵江区,并新设立了荔城区、秀屿区、湄洲湾北岸开发区和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
人才辈出 名闻遐迩
莆田自古以来,文化发达,文物彰明,人才济济,名闻遐迩。自隋唐开始,施行科举制度,直至清末1300多年间,共涌现出2375名文进士(含诸科、特奏名)。唐五代13名,宋代1756名,元代7名,明代535名,清代64名。其中状元7名(宋代5名,明代2名),榜眼7名(宋代6名,明代1名),探花4名(明代),还有22名武进士,武状元1名。莆田科举兴盛、涌现这么多进士,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进士人数众多,据专家统计,仅两宋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考试,全国录取进士约39000多人,其中福建籍进士7000多人,名列全国第一。而区区只有3个县的兴化军进士1014人。诸科、特奏名742名,占福建省进士总数25%,难怪一代名相王安石赞叹“兴化多进士”。当时兴化军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0.5%,但考取的进士数却占全国进士总数4.5%。仅宋代兴化军科甲鼎盛由此可见一斑。
二是进士等级高,宋代科举定等级,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五甲赐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据史书记载,宋代全国产生出118名文状元,福建籍状元19名,其中莆田人占5名,占福建状元数的26%。
三是进士官居高位多。宋代是莆仙政治精英辈出的时代,莆仙人在《宋史》中立传的39名(含附传5名)、其中进士出身的占24名。《宋史、宰辅表》称,两宋期间,全国居相位者133名,位执政者482名,而莆仙出仕官员中位居宰相者3名,执政者7名。除此外,官至六部尚书者有16名、侍郎者15名。
附自隋唐至明清状元、宰相、尚书列表于下:
状元榜
唐代:文状元徐铎,武状元薛奕、叶凯;宋代:黄公度、郑侨、吴叔告、陈文龙;明代:林环、柯潜。
榜眼榜
宋代: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明代:李乔。
探花榜
明代:黄易、林文、李仁杰、戴大宾。
兴化宰相谱
唐末五代:翁承赞、陈洪进;宋代:蔡京、蔡卞、蔡攸、叶颙、陈俊卿、龚茂良、郑侨、陈文龙、黄镛;明代:周如磐、流亡之相黄鸣俊、朱继祚。
六部尚书表
宋代:叶大有、蔡洸、徐铎、蔡攸、陈居仁、林大鼎、刘克庄、刘榘、方正发、方大琮、卓得庆、薛元鼎、林英。明代:翁世资(户部)、陈俊(户部)、彭韶(刑部)、郑纪(户部)、林俊(刑部)、林文俊(礼部)、林云同(工部)、康大和(工部)、郭应骋(兵部)、陈经邦(礼部)、林尧俞(礼部)、周如磐(礼部)、曾楚卿(礼部)、朱继祚(礼部)、林兰友(兵部)、黄鸣俊(兵部)。
以上列表的名臣绝大部分是进士出身。除此外还有名臣蔡襄、彭韶、彭鹏、林润、江春霖等等,他们能“造福当代,启迪后人”,表现刚性政治家特色和风采,光照史册。又如著名文学家徐寅、黄滔、刘克庄;著名诗人江采苹、黄幼藻;著名史学家郑樵、柯维棋、黄仲昭、林兆恩;理学家林光朝及民族英雄陈文龙等,他们高风亮节,浩然正气,以高度民族气节和献身精神彪炳史册,为后人所敬仰。
文献名邦 皇帝钦定
提起莆仙,人们都会说她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而“文献名邦”的美称究竟如何得来呢?
所谓“文献名邦”,就必须具备“文”和“献”这两个基本条件。“文”是有雄厚著述。“献”是有世代相继的杰出人才。除此外要有一定经济基础,人才条件:要有勤劳、朴素、刻苦与坚毅特性和雄文著述之风。莆仙文化通过唐末后五代的长期的积淀,迎来了宋代群星璀璨的局面。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这一年在兴化千年科举史上谱写了一曲华彩乐章,莆田举子以区区一邑之才,竟囊括了这一科的状元(黄公度)、榜眼(陈俊卿),名列第四年方18岁的龚茂良称为“榜幼”,他们连同莆田中举14人中年纪最大的林邓(74岁)被天下人称为同科“四异”。且魁亚联登。这是怎么回事?一时成为人们热烈议论话题。连高宗皇帝也感到奇怪,特设御宴,状元一席、榜眼一席、其余进士一席。高宗皇帝趁着酒兴,自问道:“为什么兴化军“枌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rsquo;?”。又指着身边的状元黄公度问道“卿土何奇”?黄公度思索后恭敬回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高宗接着又问榜眼陈俊卿,陈俊卿胸有成竹地回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皇帝听两人后评说:“公度不如俊卿。”陈俊卿说的廷对,正确回答了兴化区域人群文化发展特点,恰能道出莆仙子民贫穷刻苦、朴素、勤劳与坚毅特性。指明了兴化产生如此众多进士的必然结果。
事实胜于雄辩,兴化军莆田仙游在唐代前,由于莆田县山多,沿海丘陵红埌多,仙游县处于重叠山岭之中。生产力极落后,百姓生活艰难,在中原人心目中福建莆田、仙游是南方荒蛮之地。唐中期“安史之乱”,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后中原士族百姓大量南迁,由于兴化耕地少、人口多,中原人带来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与莆仙本地子民一起对东南沿海区域开发,向海滩围海造田,开发仙游东、西乡平原。因此,兴化子民养成了勤劳、节俭、艰苦、拼搏的传统。至今莆仙人还被外人称“勤俭甲天下”。这正是陈俊卿廷对之言“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事实依据。正因为兴化多出进士,早在南宋度宗皇帝期间(1265-1274)就敕赠兴化军莆田“文献名邦”称誉。
到了明代,兴化子民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莆田仍是精英辈出时代,众多文化人通过科举入仕,出现许多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如状元:林环、柯潜;榜眼:李乔;探花:黄易、林文、李仁杰和“神童才子”戴大宾。在明代朝廷中官至尚书的兴化人有16名。所以莆田民间流传“六部占五部”的称誉。单缺一个吏部尚书。那时莆人林文俊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起初未能进入尚书一职)。到了明朝中期,前所说的莆田无论在经济基础,人才条件和著述之风三个方面都已完全具备了,莆田才正式竖起令人骄傲的“文献名邦”牌坊。四百多年一直作为莆田人民精神财富而盛誉华夏大地。 (现当代历史名人待后续)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