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景樵
百货行业因经营的品种繁多,又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用品,所以,亦成为涵江镇主要的行业之一。又因经营多是苏州和广州一带的产品,也称为苏广店。
本文所记述的“同懋”百货行,是抗日战争初期经营规模最大的一家批发商。1938年春,由当时规模较大的市顶“宝裕”号林恩、宫口“隆美”号翁嘉坤、前街“宝美”号林兆章、新桥头“德昌”号郑德安、前街“民生”号高尚志和大巷里“瑞顺”号庄阿瑞等6家合股开设的。
在这6家中,经济实力要算“宝裕”号最为雄厚。“宝裕”号的创业者林长德,原籍笏石镇洋兜村人,1912年,先在新桥头开业,只经营碗箸、锅勺、火柴、草纸等日用小百货小本生意。后来,林长德通过福州市下杭街“庆元”办货庄老板方于传的关系,与福州某洋行签订代销一批“蜂房”毛线的批发合同。当时,“蜂房”毛线确为走俏的商品,大姑娘要出嫁,都得买上几磅作嫁装。因此,不到两年,“宝裕”号就获利万元(“法币”,下同)以上,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和社会的影响。1935年秋,至林长德的孙子林恩接手时,遂将商店迁至闹区市顶经营,成为镇上百货行业之一大商店。这次,也是在林恩的倡议下,成立了“同懋”百货行。
“同懋”百货行成立的另一个原因,当时,各商家担负的税收都很繁重,撤掉了6家,并成了一家,在税收的负担上,是可以减轻的。当时,合股后,经济的实力和经营的能力也可以大大加强,共有资金20多万元,其中“宝裕”号约占10万元,成为主要的股东。在人事安排上,由林恩任经理,翁嘉坤任副经理,由林兆章之弟林兆铸在沪主持业务。
经营的主要业务,以百货、纱布为主。在上海加入莆人经营的同亨办货庄,在福州仍与下杭街“庆元”号方于传保持联系,构成了沪、榕、涵江一条货源、运输、销售等商业往来活动线。1939至1940年间,三江口和上海还有通航,所以,业务发达,为全镇之一大百货批发商店。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三江口被日伪封锁,上海货源中断,业务趋于萧条。更严重的是“同懋”号还遭到多次洗劫,损失至巨。
1939年底,寄存在福清县海口的货物,放在两座祠堂内,突遭日机轰炸,一旦化为乌有。
1943年,有一德国轮船“谋福”运载大批货,由上海驶往三江口,至塔仔外时,被日军劫持而去。这一次,涵江商家损失惨重。同懋号亦失去货物8大件,其中布匹5大件,百货3大件,价值近万元。
此外,还有一次,有两车百货运往内地,途经浦城时,亦遭匪徒抢劫一空,损失万元左右。又有一次,去上海的货物,要向内地疏散,物货销售后款项不能如期收回,因“法币”贬值,亦受到较大的损失。
总之,“同懋”号就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以失败而告收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