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景樵
陈家三兄弟即:陈油泉、陈湖泉(名镜平)、陈济泉(名镜鸿,俗叫济卅二)。其祖辈自清末从原籍莆城东门外阔口村迁至黄石镇遮浪村居住。1924年,他家又从遮浪村迁入涵江镇宫口街新居。当时,三兄弟聚居在一起,开始在厦门至涵江间从事流动经商谋生。他们都徒步到厦门买少量纱布和日用食杂货等,肩挑至涵江沿街串巷叫卖。不久与厦门一些批发商混熟后,可以赊欠部分货物,回涵叫卖,然后结帐付清。因此,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打下了以后发迹的经济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创业,年营业额达大洋4000元左右。经营方式,也从徒步肩挑发展到船运;从沿街串巷叫卖发展设店营业。
后来,又直接与东北大连“德义理士商行”挂上了钩,代理该行经营以豆饼为主兼营“德士古”煤油、肥田粉、面粉等货物。又承包了“德义理士商行”的3艘轮船,专门为陈家运载豆饼等货物直达涵江;又运出福建的土特产如糖类和山海干货等。这样,陈家三兄弟就逐渐发展成为莆、仙一带豆饼业之一大巨商。
所谓代理大连“德义理士商行”经营的业务,就是本小利大的生意。陈家与该商行签约,出货不付现金。每月只用电报告知大连“德义理士商行”所需的货物和数量后,该商行即照清单付货,并用轮船直接运至涵江。待货物销售后,再汇款结帐。所承包3艘轮船的租金,也是每月结算一次。所以,陈家三兄弟虽然经营了大批批发生意,付出的本钱是不多的,收益却很可观。
陈家三兄弟开设的豆饼行,取号“通美”。批发的范围:除莆、仙两县外,还远及福清、惠安、永春、德化、长乐和永太等县。当时,涵江镇开设的豆饼批发行和零售店,先后约有40家。他们之间的竞争也激烈,为了共同利益,特别是为了采运的便利,有的几家联合起来,结成了一个帮,以后逐渐形成了“四大帮”,有以陈家三兄弟为首结成的“通美”帮,还有“瑞昌”帮、“协丰”帮和“慎昌”帮等。由于“通美”帮经济实力雄厚,始终保持着批发业务的首位。
“通美”豆饼行主要的人员:由陈镜鸿之子陈育棋负责全盘业务,又聘梧塘人吴文彬、黄石人陈文兰等4人为会计,陈镜鸿之子陈育德任出纳,另雇“站爷”(后栈人员)8人。他们的工资按不同工种、职务发给不同的金额,会计每人每月大洋6至8元,出纳7元,后栈人员4元。人员分工,会计、出纳主管财务,后栈人员负责仓库的保管以及出入货的登记等。
经营的主要业务:除豆饼外,还有肥田粉、煤油和面粉等。开始时,农民施用的肥料是以豆饼为主,所以,豆饼销量最大。陈家三兄弟所经营的豆饼,约占全镇总豆饼量的15%左右。以后,有了肥田粉,农民也渐渐有了施用的习惯,豆饼的销量就渐渐减少了。
在“通美”豆饼行极盛的时期,陈家三兄弟也兴办了一些其他事业。最主要的是合资在田尾村购买地皮兴建了毗连在一起的25坎(实为29坎)店房。据说他们的打算,是想把25坎变成像宫口河两岸的“宫口行”那样热闹繁荣,成为全镇豆饼、肥田粉、煤油、大豆和面粉批发的中心。这个设想如能实现,那房地产的价格,真是身价百倍。可惜直至解放时止,这25坎的一条街,仍然是冷冷静静的住宅区。
1931年,陈镜平独资在宫口街兴建了莆田的第一家电影院——“涵江电影院”。为钢筋水泥结构,座位500座左右。一共投资大洋2万多元,因投资大,收益少,无利可图,至抗战初期厦岛沦陷后,因影片来源中断也就停业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豆饼等货物海运困难,营业遂渐走向下坡;再加上兄弟已分家等的其他原困,陈家三兄弟所开设的“通美豆饼行”,亦告收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