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追寻徐霞客的足迹(二)
【发布日期:2015-04-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阮其山

莆田石碇步

石步之谜
莒溪地处九鲤湖下游。《兴化府志》称,莒溪受湖洋、蔡溪、九鲤湖诸水,东会萩芦、渔沧、八濑水,同入于延寿溪,可谓源远流长。徐霞客探游九鲤湖,就是在距莒溪公馆二里外的渡口过溪前行的。《日记》曰:“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上步过溪。”意思是由溪中的石墩步行过莒溪的。
古时人为步涉溪流小河,往往用天然的大小石块,间隔摆列水中,形成一条步道通行。后来遂渐发展,用加工的长石墩,按人的步距大小,间隔埋于水中,形成齿状的石碇步,以备步涉。尤其适用那些水面较宽,水流较浅的溪流步涉。其技术要求不高,且可就地取材,经济实用,除洪水期外,人水各畅行无阻。在浙、闽山区得到普遍应用。这种方式称之“石碇步”,或“碇步桥”,是古代山区居民创造的一种齿形结构的桥梁。这种碇步桥,在浙东山区相当流行,永嘉、泰顺两县都有上百多条。
几年前,在涵江区萩芦镇深固村,亦发现一条长88.5米,143齿的碇步桥,国家文物局命名为“莆田石碇步”。
十多年前,笔者曾咨询多位年长的常太莒溪籍同仁,得知莒溪自古无桥,直至五六十年代始建五星桥通行,后被山洪冲毁,近年新建了二墩水泥大桥。因此,自古以来,采取在溪中栽石墩成列,直抵对岸。每个石柱约齐腰高,一尺见方,间隔如同脚步大小,小孩亦可步行过溪。上文提及的李老伯亦见证此事,称之“石刻矴”,还说每年都有人因青苔滑入溪中被冲走。
莒溪的这种过溪设施,实际就是上文提及浙东和莆田萩芦的碇步桥。徐霞客《日记》所云“内石上步过溪”真实地反映了,古时山民借助石碇步过溪的方式。
1980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约请专家校勘整理《徐霞客游记》时,由于不了解浙闽山区居民创造的石碇步的过溪方式,仅以下文“出莒溪之石步”句为据,把“石步”视为莒溪的一个地名,进而武断地确认《日记》“由石上步过溪”句中,“上”为衍字而删去,一改《日记》的原文,谬种流传,以至现今所有新版《日记》都是沿袭这个错误的版本。应当予以纠正,恢复徐霞客《日记》的本来面目。


徐霞客的游记,对所经历地名,一向有准确记述。稽考莆田史志却未见有“石步”之地名记载;查访常太莒溪老人,亦未曾传闻“石步”之名。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上海古籍版的校勘依据,其校改纯属臆想和武断。而新编《莆田市志》与《仙游县志》所附录的《日记》,则作“由右上,步过溪、”其“右”字当是“石”字讹误。鲁鱼亥豕是古籍刻本常 有之误。现存的石碇步,提供了实物佐证,有助正确解读徐霞客《日记》的句意。
为了探寻徐霞客由石碇步过莒溪的踪迹,沿着老伯所指,徒步到埔头村的五星桥一带,寻找古渡口的遗迹。
时值枯水期,索性下到桥下察看,仍一无所获。又往上游巡查,发现溪滩的芦苇丛间,有一溜卵石间隔排列的涉水步道,虽然短小简陋,却是古时原始形式的石碇步桥,正可作为当年徐霞客“由石上步过溪”的实物注解。
我想,九龙谷景区或当地政府,如能勘察莒溪石碇步遗址后予以重建,岂不是为景区增添一项饱含历史文化,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独特旅游项目吗?

拜谒旅圣
乘着发现山寨版莒溪石碇步的余兴,继续前行,不远处便是徐霞客当年迷路的地方。《日记》曰:“(由石上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山坳,日七复有一磴,可转上山。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余意鲤湖之水,历九漈而下,上跻必有奇境,遂趋石磴道。”
其实,北向的石磴道,是通往九鲤湖的古道。西向山坳之路径恰是直抵九漈的便捷小道。徐霞客由大道攀登至九鲤湖后,方知数月前,莆籍国子祭酒林尧俞令陆善开复鸟道,直通九漈,出莒溪。懊悔昨日不由侧径溯漈而上,纡从大道而坐失此奇。如今九龙谷景区特意在岔路口竖立指路牌,一目了然,不至于错失方向。如今除有车族外,游客都是乘坐九龙谷专线公交前往,更无迷途之忧矣。
为了体察莒溪的地情景观,自下莒村起一直步行至九龙谷。一路上踽踽独行,竟然未见一个游人,唯与连绵的峰峦,回环的溪谷为伴。约莫十余里路程,终于到达九龙谷景区大门。
稍事休息后,便去瞻仰新建的徐霞客塑像。这是此行又一目标。多年前尝撰文献议在九鲤湖景区建造徐霞客塑像,不意九龙谷景区捷足先登,使一位忠实的“徐粉”,得以在此拜谒旅圣风貌,亦属人生之一幸也。
对于塑像,整体感到气势宏伟,简洁明晰,后壁镌刻《徐霞客游记》,颇见匠心。细加品赏,发现多处有明显的缺陷。
其一,塑像。据徐霞客年谱,探游九鲤湖时年35岁。陈函辉《墓志铭》称其“生而修干瑞眉,双颅峰起,绿睛烔烔”,陈继儒文称其“墨颧云齿,长六尺,望之如枯道人,有寝处山林间仪,而实内腴,多胆骨。”其出游,“一杖、一襆被(以包袱裹束衣被),不治装”,“以老布衣、孤筇(竹杖)、双履”。这无疑是塑造徐霞客形像的历史依据。以此观之,现有形像,在年龄、体型、服饰及面部表情上,均有所偏差。须知,徐霞客作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旅游家,一生自强不息,风尘仆仆,奔走于名山大川之间,应凸现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质。须知,徐霞客是一位精明强干、仙风道骨的职业旅游家,而非慈眉善目、肥头大腹的文雅儒士。
其二,题名。塑像仅题名“徐霞客”三字,过于简略,因为并非广大游人都熟悉其人其事。可冠以“明代伟大的旅游探险家”,点明其身份,并标注其生卒年。塑像基座副题“一六二○年五月初九考察游览至此”,月份应是六月,如是公历当为七月。
《日记》对此本有明确记载。虽一字之差,实为重大错误。年份似应标注朝代及年号,更能体现历史感。九龙谷景区作为省级科普基地,制作一篇精干的徐霞客小传,让广大游人 了解其生产事迹与杰出贡献,或许不是画蛇添足吧。


其三,日记。屏风后墙镌刻徐霞客游记本文,不失为一种创意。
遗憾的是制作粗疏,文字错误迭出。徐霞客探游九鲤湖的游记,原题为《游九鲤湖日记》,当以此为题,更合乎实际(《徐霞客游记》是后人对其一生全部游记的总称,全书达60多万字)。从镌刻的内容看,《日记》首尾及中间均有删节,故标题应加注“节录”字样。笔者品读时,发现错、衍、漏、脱字竟然多达十几处,其粗疏由此看可见一斑。文末的注文,表述亦不够确切明晰准确,缺少历史感。
徐霞客《游九鲤湖日记》,是中国古代游记的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亦是莆田旅游文化之瑰宝。民国专家丁文江先生称“其论九漈文,辞意俱绝佳。”“lsquo;不刻迹而求rsquo;,是先生之天真,lsquo;目不能转,足不能前rsquo;,是先生之兴赏。非真游者不足以语此也。”九龙谷景区有国家级风景区,与省级科普基地等金质招牌,应充分发挥旅圣徐霞客赐赠吾乡的这一文化瑰宝,借以丰富的旅游活动,增添情趣,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上述刍议,倘能择善而从,亦属万幸矣。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