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无私治水精神长留莆田大地
【发布日期:2015-03-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余学范

据历史记载,从唐朝莆田人民就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围海造田,发展农业。一些水利工程如四大陂,历经九百多年,滋润兴化平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巍巍丰陂,汤汤河水,见证当日治水英雄的光辉业绩。还有无形的东西存在,那就是治水精神。英雄们形成的治水精神,至今仍被发扬光大。其中有一种精神是公而忘私造福人民。
著名的四大陂中,有两个属于私修。延寿陂是吴兴捐资兴建的。刘克庄《义勇普济吴侯庙记》,吴兴“毁家弃生,粒食(养活)一方之人。志气决于一时,惠利及于万世。”清《福建通志》也说“兴捐资于城北七里杜塘垒石筑陂”。在木兰溪上筑陂的三位治水英雄也是倾家资而来。据宋林大鼐《李长者传》,“钱四娘捐金九掇大如斗,林从世号十万”。像木兰陂那么大的工程,历时久,耗费巨大。在当时基本没有机械,仅靠肩挑人扛,投入的劳动力肯定相当多。钱陂建了三年,假如一天几百个工,按照“抓亦十八,捧亦十八”,每人一天给十八文,三年支出的工钱就要上万贯。又据刘克庄《协应李长者庙记》,李宏“家异县而徇邻封之急,无寸柄而任饥渴之责,倾家得七万余緡(贯)”,用于建木兰陂。
明林俊《木兰陂集序》说:“钱媛仅女人,林从世仅进士,李长者仅富民,皆自邻郡而至,捐金济物,不待一命而然,俱伟以烈矣。”治水英雄为了造福莆田人民,公而忘私,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吴兴以身殉职,四娘壮志未酬,李宏积劳成疾,他们的精神感人至深。宜乎千百年来受到莆田人民崇拜,流芳百世。他们的庙宇千百年香火不绝。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也代代相传,以至于今。
受治水英雄大公无私、造福人民精神的激励,后代人们纷纷捐资修水利工程,一直延续到今天。
李宏修木兰陂时就有水南十四大户,捐金修陂,捐田开沟、筑陡门。又据清陈池养《莆田水利志》:“北洋卢浦陡门。明永乐八年(1410),陈宏滨捐资助修。”“使华陂。万历十五年(1587),吴兴裔孙同知吴日强捐金倡修。”这只是修补,使华陂的创建早于此。“南洋洖水港堤。万历37年(1609),邑人检讨周如磐捐募砌筑石码。”“镇前孔泄堤。乾隆11年(1746),邑人知县程大僖捐金协筑。”道光七年(1856),修东角遮浪海堤,由官员带头捐俸,一度募捐到番银一万五千余圆,是工程造价的约三分之一。
同时人们也开始捐助其他公益事业,主要有兴学、修桥、铺路。
宋咸平元年(998),莆田方仪、陈诩捐30万钱助建兴化军学。绍兴九年(1039)莆田林国钧捐义田租400石创办东井义斋(即红泉书院)。宋代李富也捐资助修兴化军学。
捐资修桥的也不少。宁海桥,自元元统二年(1334)跨海建造后,明建文二年(1400)郡人洪景文捐钱及田50亩资助,造石桥。康熙三十九年(1700)水师提督吴英捐俸六千余金重建。濑溪桥自南宋建成后,康熙五十五年(1716),乡贤蔡震仲捐金二百两重修。雍正十年(1732)毁于水患,仙游徐万安捐资重修。北高逾马桥。明洪武(1368-1398年)初,里人吴惟善等建。李富在莆田倡修34座桥梁。
宋绍兴间,黄石井埔人林嵩捐建井埔桥,又砌石路、凿大井。据《宏治府志》,林国钧“又伐石砌黄石抵城之路凡二十余里。”
以上只是在历史记载中找到的一小部分,作为例证。还有许多未找到、未记载的,在当地有口皆碑。
到了当代,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人更多,其中以侨胞较突出。受益面也越来越大。
1、兴学:如李文正捐资莆田学院建科技楼、教学楼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李王十二妹母子捐资创建莆田华侨中学。许阿琼奖学金。还有许多侨胞捐建中小学、修建校舍、添置教学设备等。2、办医院:如陈江和捐资莆田第一医院建惠妹门诊楼、外科科技楼。张金钗捐建华亭华侨医院。黄日昌等人创建江口石庭华侨医院等。3、修桥铺路:如李竹庵还捐资家乡修水泥路、路灯及地境标志。张金钗建大桥修路。林和义捐修石城至埭头公路等。4、其它。如建设侨联大厦(影剧院、文化馆、公园、自来水厂、庙宇、宗祠等),以及捐赠实物。
许多莆商及其他人士,捐助学校修桥修村道等,造福乡里。
为了铭记他们,人们以他们的名字冠名所捐建(修)的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在莆田,很多地方都立“芳名碑”,记载那些捐建者的功绩。
明郑善夫《游木兰陂》诗曰:“路人惟诵李侯碑。”从吴公(兴)庙到李侯(宏)碑到芳名碑,治水英雄的无私精神在莆田大地发扬光大,一代代莆田人为水利和公益事业做出贡献,造就美好莆田。我们也在诵读这些碑文或耳闻流传的口碑时,想见创业的艰辛,感戴他们造福人民的恩德。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