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凤
第七讲
纳补·纳官·纳高·未曾·崽伢·绾头暝
对于男人的莆仙话叫法大家应该都知道,但是应该怎么写呢?答案并不一致,比较广泛的一种写法是“打捕”。其理由是在上古时代,男人维生以打猎捕鱼为主,故称“打捕”。虽说我们莆仙话把打猎说成“拍猎”,但这样说还是有些许道理的,只是没有反证就难以成立。我们莆仙人要是把女人称为“织养”诸如此类的名称,那“打捕”就一定能够成立了。因为在那时女人是以纺纱织布喂养家畜家禽为主的。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莆仙把老婆称为“补”,许多人也是这样写的。因为在世俗的眼光时,男人总是家庭的主角,而女人是家庭的辅角,是补充。所以莆仙人把娶妻说成“讨补”。讨者:纳也,娶也。《史记·陈丞相世家》:“乃假货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在上古汉语中,纳多写作内,后来才写作纳。此处内妇即指娶妻。男儿娶妻,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儿子已纳补,而父母也接纳了一个新成员——儿媳。只有讨完补,也就是纳完补,男人才能被称为“纳补”,否则就不能算真正成人。这就是“纳补”称呼的来历。我这样说并非空穴来风,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俗语可为佐证:“六十岁(六十岁为泛指,也有说五十、四十或三十岁的)未曾讨补都是崽伢。”莆仙人把还没有叫做“未曾”,音略变。把未成年的小孩子称为“崽仔”。崽,在汉语系的许多方言中都用来称呼小孩子,伢亦是,崽仔联用,显得更亲切。你想想看,六十岁的男人尚未讨补都不能被称为“纳补”,都不能算成为真正的男人,可见“讨(纳)补”对于男人来说是何等重要的标志啊。纳补的纯正发音为“纳坡”( bōu)与纳补(bou上声)的发音略有差异,声同调不同。
古时候,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主人,常被人称为官人,既然儿子讨补之后已可被称为“纳补”,男主人就顺理成章也应该被称为“纳官”。你可曾听到过一个未曾娶儿媳的男主人被称为纳官的?古时,人们常称父母为高堂,既然为父的已被称为“纳官”,那么高堂就让母亲独享了,所以母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称为“纳高”了。这样纳补、纳官、纳高就形成一系列的称呼,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上述说的“六十岁未曾讨补都是崽伢”,还有两种说法。一是“六十岁未曾成人都是崽仔。”在莆仙话中,成人带有结婚的意思,还没结婚就是还没成人,对这些人只能说成丁了。二是“六十岁未曾绾(白读音;象)头都是崽伢。”绾头是古时候莆仙男子成人(结婚)前夜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古时候,无论男女都留长发,男孩子小时不绾头,大都垂髫,只有结婚前夜才开始绾头,并将当晚称为“绾头暝”。直至现在莆仙人仍把结婚前夜称为“绾头暝”。所谓绾头,也就是把下垂的头发盘到头顶结成髻,并用簪绾牢,现代人不留长发,无须绾头,但在绾头暝仍要举行一个象征性的仪式。也许你会说不对,这应该叫绾发,怎么可以叫绾头呢?把头绾住了还能活命吗?这其实是一个用语习惯问题。比如你现在上理发店去理发,你既可以对人说我要去剪发,也可以说我要去剃头,说剃头当然就是理发啦,而不是把头剃掉。
莆仙话把晚上、夜里叫做“暝”,也叫做“暝昏”或“暗暝里”。“昏”发“灰”音。暝:日暮,天黑。卢照邻《葭川独泛》诗:“山暝行人断。”《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唐宋名家词选》第一首李白的《菩萨蛮》中就有“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