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探字解诂(六)
【发布日期:2014-12-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文凤

第六讲
“鹾·醭·揾·挂脰·红髻索·头企企”
我们都知道和尚吃斋不吃荤,斋指素食,荤指肉食,也指葱、蒜、韭等带刺激性的蔬菜。我们莆仙话把吃斋不吃荤说成吃斋不吃cōu,写成汉字就是鹾。鹾:咸。也指鱼发出的腥味,如鱼鹾。我们莆阳地临海滨,海产极其丰富,如果你上市场买菜,扑鼻而来的必定是鱼鹾味。尽管市场也卖其他肉类,但猪牛羊等肉类的膻味远不及鱼虾蟹等水族的鹾味,因此我们把所有水族统称鱼鹾,也正是为了强调鹾味。
既然我们莆仙人把荤说成鹾,那么把吃斋说成吃鹾也就顺理成章了。
烹饪鱼鹾时,我们大都会添酱油和醋。酱油和醋等调料放久了,有时表面会生出一层白色的霉,这时我们大都会说酱油生醭了,而不是说酱油发霉了。醭的普通话读buacute;,古音读puacute;,声调为阴平,莆仙话如古音但发上声。
我们煮鱼时会放酱油醋,而煮虾、螺等时就不会放。食用时大都是将虾螺等去壳后,将肉沾着酱油醋来吃。这个动作我们不叫沾而叫揾。《国史补》:“旭饮酒辄草书,挥笔而大叫,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旭指草圣张旭。现代人对这个动作多用蘸。
在揾酱油醋时,如果碟子放远了点,就需伸长手臂,甚至连脖子也伸出去。脖子有多种叫法,如颈、项等,以上三种叫法我们莆仙人一般少有使用,使用的是脰,且在脰后加个词缀,呼为“脰须”。须字没实际意义,古汉语中也常见没实际意义的词缀。说到脰,人们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挂脰”,指的是亲友们初次见到一个新生儿时给他(她)的见面礼,见面礼是用一个红包包着数额不定的人民币,然后用一根红髻索系好,挂在新生儿的脖子上,故称挂脰。红髻索就是普通话里的红头绳。莆仙人说索不说绳,是使用古代的说法。索的本意是大绳子,绳是小绳子,但我们不分大小,统统叫做索。
说到脰须就联想到我们的颈上之头,说到头就联想到在我们莆仙地区十分流行的有关端午节——五日节的民谣,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龙船,初六头企企。”头企企的莆仙语音凡是莆仙人应该都知道,其含义大家也十分清楚:仰起脖子抬起头。但因发音,“企”字会难倒许多人,不但找不到同音字,而且无法用汉语拼音来标注,用反切法(反切的注释参见第二讲)似乎可以,可用“科靴”来反切,发去声。如果你不知道它的这个写法,你就会认为是无字,就无法写下来。我曾在《湄洲日报》上看到有关文章引用这首歌谣,但只写到初五为止。我猜想他一定是不知道头企企该怎么写,才把“初六头企企”省略掉的,因为他不可能不知道该歌谣唱到初六为止。现在我来说我这样写的根据。《北史·阳修之传》:“乡曲人士,莫不企羡”。企羡者翘首仰望羡而慕之。翘首仰望者须企头也。说来说去只说到企头就是抬头,那么读音呢?之所以读这个音,是因为我们莆仙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自然村以“企头”命名,她就是涵江区三江口镇哆中村的企头自然村,因地形酷肖仰起之头而名之。村是自古有之,音是自古发之,字是自古写之,自然错不了。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