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探字解诂(四)
【发布日期:2014-12-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文凤

第四讲
底时·底落·底界·“alpha;n糜”·脱褪脚·拍扣·号
“阿妹仔,底时嫁(音qiaacute;)?年底嫁。嫁底落?嫁北高。嫁什么?红布鞋,青布衫。前人囝,后纳高(纳高:婆婆。将在第六讲详细论及)。吃ɑn(上声)糜,配豆渣。穿破衫,脱褪脚。吃穿无,有拍扣(音:课)。做无歇,有呼骂,惨呃死,号喵喵”。我们再拿这首童谣来探索。
先说底时,底时就是什么时候。底:什么,何。古人很常使用底字。范成大《双燕》诗:“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杜荀鹤《蚕妇》:“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著苎麻。”更早的有《乐府诗集·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在“底时”中,“底”读di(阳去。治。)或为音变。
再说“底落”。底落的含义是什么地方,或哪个地方。底可发“抵”音,也可发“达”音。底落还有个同义词底界。因底界与底角谐音,有人也写成底角,其根据是角落一词,分别写为底角与底落的。角落,《四角号码新词典》解释为:“偏僻的地方。”如果以这样的含义问人是底角或底落人,似乎不近人情,但也未尝不可。实际上底落还有更好的解释,底界也比底角更高一筹。底落的“落”应这样解释;往近了说是村落,往远了说是部落。如果以这样的含义问人,丝毫没有不敬的意思。
至于底界,很好解释。这个界就是地界一词的省略词。问你底界人就是问你是哪个地界的人。在古小说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某些人来到某个地界的情节描写。在我们莆田,问人是底界人还有特殊的含义。明末清初时,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部驻扎在厦门、金门等沿海岛屿,令其部将黄池驻守我们莆田的乌丘屿。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不时袭击清军,使清军疲于对付。清廷为了遏制郑成功在沿海一带的活动,下令强迫距海岸30里内的居民向内地迁移。当时,莆田以壶公、天马、岩沁(今涵江鳌山雁阵)三山为点画线为界。此线靠海的地区统称界外。这就是咱们莆田历史上有名的截界事件。清廷尽毁界外的房屋、庄稼、树木等,使界外变成不毛之地,老百姓叫苦连天,扶老携幼纷纷迁往内地。因此,在莆田问人是底界人还含有问他是不是界外人的意味。
接着说“ɑn糜”(音:安门)。an(上声)说的是稀饭汤,要使一个字对应三个音的含义,难矣!以作者本人的水平,实在写不出来,因而只能认为它无字。是否果真如此,还有待方家及读者指教。“ān糜”就是稀饭,粥的俗称。糜意烂。如土糜浆就是烂泥浆。《释名·释饮食》:“糜,煮米使糜烂也。”《世说新语·夙惠》:“炊忘著箪,饭今成糜。”
再接着说“脱褪脚。”我们莆仙话把衣服鞋帽等物件从身上脱下来,一般不说脱而说褪。褪:使套着穿着戴着的东西脱离,也可解为逐渐脱离,如褪色。脱褪脚就是褪去鞋袜光着脚,所谓打赤脚是也。褪的读音如白读的退,也就是所谓的有牌读牌。也许有人会问,怎么可以脱褪连用呢?其实这样的修辞法在汉语中司空见惯,如跳跃、探索、查找、寻觅、歌唱等等举不胜举。说实话,脱褪这个词曾一度难倒了我。有一天突然灵光一现,脱与褪两个字猛然一起同时跃上脑门,于是“脱褪脚”就这么写下来了。
拍扣也是两个近义词连用,意为受苦。拍扣原意为敲击。扣意敲打。苏轼《日喻》:“扣槃而得其声。”《前赤壁赋》:“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硿硿”是象声词。我们平常所说的耳孔硿啊硿,即是此字。
最后说“号”。号在普通话里是大哭的意思,莆仙话无论大哭小泣均说“号”。号也可写成嚎。两字均读haacute;o(汉语)。莆仙话与普通话同音,但发上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