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阳历代闺秀名媛、才女诗人纪略(六十二人)(总 述)
【发布日期:2014-11-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祖绪

天下之文章,其多出于闺秀乎?闺秀有能学汉魏盛唐,风格高骞者,必亟登之。考中国古代女性诗歌作品之传世,向来首重妇德,次论诗艺,普遍采取“以人存诗”的选录标准,以“整一人心,扶持壶教”,以“风天下而端闺范”为已任,因而编辑者对“女冠缁尼”,青楼失行妇人诗,以及“篆刻云霞,寄怀风月,而义不合于雅教者,虽美不录”。如清代黄传骥《国朝闺秀诗柳絮集》序:“山川灵淑之气,无所不锺。厚者为孝子忠臣,秀者为文人才女,其郁而不宣者结为奇珍异宝,余而不尽者散为芳草奇花。夫忠臣孝子,史不绝书,争光日月,即文人亦得以尺简寸牍,荣当时,传后世,心慰而气稍舒矣。惟闺阁之才,传者虽不少,而埋没如珍异,朽腐同草木者,正不知其几许焉也。此曷故欤?盖女子不以才见,且所选多殊,或不能专心图籍,镇日推敲,此闺秀集之所以难成也。成帙矣而刻之未便,传之无人,日久飘零,置为废纸已耳。”
妇女能文曰闺秀,有名美女曰名媛。须眉不敌巾帼,古已有之。如像谢道韫、江采蘋、鱼玄机这样妙有才华之淑女名媛、寒微碧玉,她们吟咏自己之名诗佳作,又何止成千上万,蔚为花之海洋?只是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之条条框框横加束缚和扼杀,遂使多少闺房才女、天下名秀望月兴叹,对花落泪,好端端地把青春妙龄、豆蔻年华,一代代埋没深闺,付诸东流,实在是人类文明史上莫大之损失。
笔者最近阅读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安徽歙县汪启淑所辑《撷芳集》可知,作者将所收诗人按流品分为“节妇、贞女、才媛、姬侍、方外、青楼、无名氏、仙鬼”等十类。其编序原则大略先德后才,先贵后贱,先人后鬼,对于方外和青楼两种另类尤其加意区别。直到道咸之间(1821-1861),江西抚州府宜黄县刻书家黄秩模(字子全)编辑《国朝闺秀诗柳絮集》,黄氏在汲取前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人诗并重,存没兼收”的选录标准,踵事增华,后出转精,打破以德论人,生者不录的严苛标准。“消解流品,以韻系人的编纂体例”,扩大了女性文学总集编纂的体例自由。“以南方为主,群体为先”的主体框架,充分彰显在生成上以家族为中心,在分布上以江南为中心。福建地处东南,为望族聚居之地,如建安郑氏在清代就有兖州知府郑方坤(字则厚)姊郑徽柔(字静轩)、长女郑镜蓉(字玉台)、次女郑云荫(字绿□)、三女郑青蘋(字花汀)、四女郑金銮(字殿仙)、六女郑咏谢(字菱波)、七女郑玉贺(字春盎)、侄女郑翰蒪(字秋羹)八位女诗人。长乐梁氏则有清代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梁章钜(字闳中)之母王氏(字淑卿)、叔母许氏(字鸞案)、室郑氏(字齐卿)、长女梁兰省(字筠如)、次女梁兰台(字寿研)、三子梁集恭辰室杨渼皋(字婉惠)六位女诗人。
“读者不难发现,才女多出名门。其源盖由于她们自幼饱飫诗书,熟聆教诲,沉浸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濡染所至,培植学识,甄陶才情,当然,也都离不开个人的刻苦用功。如其所述,闺阁名媛们,不管是妙龄少女还是老耄妇人,一生躭于诗词、勤于写作,或拥被孤吟,或对菊寻诗,或青灯映读,或高堂联句,日常不离笔墨,往还多论诗文。以此持恒,故学能日进,不自期而芳名远播,雅韻长留。”(见《琴寄室诗词》序)
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自先秦之《诗经》开始,历经汉唐再到两宋,女性作家不乏其人。到了明代后期,女性诗人猛增,其诗词之创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清代闺秀诗歌的创作,可从近代学者胡文楷孜孜兀兀,编搜闺阁艺文,露钞雪纂、笼群娥于笔端,撷众香于几上,历二十四春秋,编成《历代妇女著作考》,著其目者则有明清两代女诗人三千七百五十余人,得其者八百余家。仅清代女诗人约有三千五百家,“超轶前代,数逾三千”。
近代学者史梅又辑胡氏《历代妇女著作考》未收者一百一十八人,著作一百四十种。两书合一,蔚为大观。真正体现易顺鼎《清代闺秀诗人征略》序:“闾巷歌谣,居多数者妇人女子,盖治莫先于门内,化必起于闺中。hellip;hellip;lsquo;温柔敦厚rsquo;四字,能治亿万世之性情;汉、唐、宋、明诸朝,更沐数千年之文化。所传名媛,不少诗家;至于有清,遂臻极轨。琼闺之彦,绣阁之姝,人握隋珠,家藏和璧。其最著者,若培远堂之母,教不愧儒宗;蕴真轩之诗才,足称女杰。沈云英、毕韬文之勇略,真兼孝女奇才;纪阿勇、黄皆令生平,俨然宿儒遗志。”
至于文献名邦莆阳一隅,地灵人杰,才女诗人的出现,屡见不鲜。自唐以降至清,就涌现出六十二位闺秀名媛、才女诗人(注:本版下期起连载),但这些名媛之集,鐫刻不多,红香小册,绿窗零帙,流传极少,蒐求非易。诸多著录所载,或有目无书,或名存实亡,年代久远,难以考究,盖非一人之力所能尽窥,又非仓促之间所能求得。笔者囿于见闻,限于才力,虽到荒摊冷肆搜求,往往区域未广,挂漏殊多,而今斗胆谨叙始末,是篇之成,意在抛砖引玉,以俟异日拾遗补阙,自信于推动吾莆才女诗人之文学创作,或许有所补益焉!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