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闻功
“官拜盖露亭且止”,这典故在莆田民间流传已有四百余年。意为劝人处世应知进退,适可而止,不可沽名钓誉,更不可贪恋权贵酒色,如再恋栈不舍,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会惹出杀身之祸。
这典故传自:明代礼部尚书兼学士陈经邦(1537—1616)。陈经邦于明嘉靖十六年出生于荔城庙前。他未出仕前,曾到仙游九鲤湖“睏仙梦”,祈求获晓自己未来仕途情况。果然梦中有个长老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官拜盖露亭且止。”由于历朝官爵中皆无什么“盖露亭”之称,故陈经邦苦思不得其解,只觉得反正有“官拜”,说明官运是好的,至于“盖露亭”究竟是何种官,是什么品级的官,也只好等待今后破解了。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陈经邦入京应考,中了进士,仕途如愿,步步高升,直至被明穆宗皇帝封为国师。不料穆宗命短,才当了六年皇帝就“驾崩”了,太子朱翊钧继承皇位,帝名神宗,改国号为万历。神宗这时仅10岁,还是个小孩子。国家大事只得请他母亲,即太后辅佐。他一边象征性上朝,一边仍向国师学经。陈经邦国师深感任重,自然格外辛勤努力,其期望小皇帝日后能有大作为,对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能有所造福。
万历皇帝读书的地方在文华殿,太后经常来此照看年幼皇帝,于是太后、小皇帝、陈经邦三人多一起聚首,或切磋经典,或讨论朝政,或学习琴棋书画,有时也谈些家机琐事。太后和皇帝的地位虽至高无上,但论学识远不如国师,所以面对满腹经纶口才又好善侃侃而谈的陈经邦,太后常常侍读旁听,也听得出神入化如痴如醉,从而逐渐萌生钦羡爱慕之心。
此时陈经邦才40岁,太后年轻守寡也只30多岁。国师风流倜傥,“仪态庄雅,进退雍容”,一表人才,人称白面书生,太后外表和内质也充满诱人魅力。两人年庚相近,感情相亲,情投意合,就难免心灵碰撞。巧合的是共同的职责和目标,又经常让他们日夜商讨,处于一室。夜里,小皇帝安寝歇息,太后便毫无顾忌地来到国师住的乾清宫房间,絮絮叨叨不停地畅谈着自己的心里话。但陈经邦是儒道之人,从小家学渊源,熟知“君臣之礼”。故面对太后双眼的含情脉脉,总是诚惶诚恐,恪守儒家“慎独”之训,不敢越过雷池半步hellip;hellip;
俗话说“鸭蛋再密也有缝”,万历小时候已闻到一点气味,成年后,虽风闻太后和陈国师的暧昧关系,也不声张,只是暗中命人在那必经之路上洒上一层白灰。清晨起来,果见太后那三寸金莲的脚印清晰地印在两处宫舍之间。
万历是个昏庸的帝王,却又是个厚道孝子,其对母后很孝顺,对恩师也极尊敬,遂精心安排在这两殿之间建造了盖露亭,道是为免母后夜晚散步受风霜雨露侵湿之苦。陈国师见到“盖露亭”三字恍然大悟心知肚明,马上联想起昔日仙游九鲤湖神仙的警告:“且止”。于是当机立断,为免招祸即要急流勇退,当即上表辞呈:因父母年迈,乞求告退还乡侍奉双亲。至于皇上误解,只好自己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这类尴尬隐私,此时也实是百口讲不清。万历皇帝对恩师虽十分尊重和留恋,但为了保住皇室名声,只好忍痛御准。但毕竟陈经邦国师刚过不惑之年,过早退休不合情理,恐倒引起众议。于是万历帝只好做足“两全其美”的文章,不无挽留地提出:“本朝一向倡行孝道,你要回去奉孝双亲,朕不便阻拦,朕这里有一上联,只要你对得出,朕只好放行,不敢挽留。”万历帝的上联是:“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这是一个重叠字联,“十口心”三字组成一个“思”字,这种联的确较难对。陈经邦不愧是对联高手,只见他稍加思索,便朗朗答道:“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万历帝听了连声赞好,遂顺水推舟,让其致仕回莆。
陈经邦告退后,万历帝还时常挂念他。有一次,皇帝要广东提学取道福建代向陈国师问安,并征询福建吏治情况。陈经邦让学政捎去一道奏章,只是四幅画,并无一字。即一幅:供桌上有一对烛台,烛台上点的红烛却暗淡无光。二幅:大门外有一对石狮,狮脖上挂着串串铜钱。三幅:画上五个道士,头上都戴着歪帽子。四幅:画上有青色荷叶一片。皇帝端详良久,终看出画意,随口念出如四句诗:
两台黑暗暗(指巡抚台和巡按台),两司只要钱(司与狮音近,指布政司、按察司),五道冠不正(指五个道台),只有一叶青(指福州叶知府)。
从这四幅画中,皇帝明白福建吏治情况,终下令查办贪官,并擢升叶知府为总督。这样陈经邦又为福建人民办了一件好事。
据说,有一次皇帝还派宰辅张居正来莆看望他。但由于当权者种种阻挡,陈经邦终不得召见,回不了京师。他逝时,万历帝特钦定左右相叶向高、李九我前来吊唁,可见师生情谊之深。
陈经邦归故里长达三十多年,一直家居荔城“大宗伯第”,该房建于万历二十年,号称“百廿间大厝”,大门上置“大宗伯第”字匾,系明隆庆二年状元罗万化手书,现为福建省省级文物。陈经邦一生工于诗,有《群玉山房诗集》等传世,被褒称“质而不浮,丽而有则”。
为纪念陈经邦,荔城十字街原建有“大宗伯”坊,文革中被毁。2004年,爱国侨胞黄春水慈善理事会于凤凰山名人路仿真重建该坊,比原坊更古色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