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东西乡
【发布日期:2014-09-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阿钵

望着处处洋溢着美感的鹅卵石垒砌,总会让人不由得从心底里赞叹,这一方水土养育的人们,心思竟是如此的缜密、双手竟是如此的灵巧、手法竟是如此的细腻、对美感的领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盖尾

龙华

度尾

鲤南

天地之初,造物主为仙游锻造了一口硕大无比的带了个豁口的“平底聚宝盆”。“盆沿”是戴云山余脉逶迤而出的重重叠叠的千山万岭,“盆底”便是略朝东南倾斜、舒缓绵延的仙游盆地——如今的东西乡平原。
那漫漫的洪荒年代,急剧隆起的“盆沿”群山,表层支离破碎,遍体创伤,没有绿色,没有生机;“盆底”却累积成终年无法排尽的混浊水面,沟沟坎坎,深深浅浅,没有鱼虾,没有水草。连绵不绝的暴雨洪水,猛烈地冲刷着这口巨大的“平底盆”,源源不断地把“盆沿”群峰上的巨石、沙砾、泥土往平底上搬运。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盆底”上一重砾石、一重泥沙,从群山脚下不断地往“盆底”的中间挪移摊积。
那时,天地一片混沌。
不知经过了多少个亿万年,在不断扩展摊积和水流激烈冲刷的共同作用下,“盆底”的中部,逐渐形成了一条东南走向的巨大凹槽,从而把漫滩的洪水渐渐导引归槽,终于分明地把“盆底”的冲积,分成了东西两大块,形成了原生态的东西乡雏形。这期间,千山万岭间逐渐冲刷出了大致成型的沟沟壑壑,大大小小的涧流相继形成。这些沟壑涧流,如同大树上的枝枝桠桠,不断地向下生长延伸,向参天大树的躯干——巨大的凹槽汇聚,形成了浩大的滚滚洪流,向东南方向的豁口奔涌而去,成为了原生态的木兰溪主干流。
又不知过了多少个亿万年,慢慢的,一片死寂的“平底盆”有了生机,水流清了,山头绿了,苍天蓝了,白云飘了,四季成序了,大地有了花香,有了飞禽,有了鱼虾,有了走兽hellip;hellip;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平底盆”上有了袅袅炊烟,“平底盆”成为了美丽富饶的世外仙境。
古时仙游的开发,走的是与莆田一样的路,也是从山区逐渐向平原转移,也是平原的大规模成功开发,才稳固了仙游立县的根基。东西乡的大规模开发,应是唐与唐之后的事情。出土的石器和陶器证明,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东晋初年,中原南迁人口相继进入,与土著快速融合,这块土地得以初步开发。晚唐五代时期,北方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人口再次涌入,促进了莆仙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了东西乡的开发。到两宋时,不断传入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当地交流融合,已衍生出了成熟的适宜东西乡的生产耕作技术。先民们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水稻已行稻麦两熟制和双季稻间作制,并已开始种植甘蔗,懂得制作红糖,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hellip;hellip;仙游与莆田一样,生产力水平已跃居福建前列,成为闽中富庶之地。史载,这个时期,仙游的人口蓬勃发展,按当时只登记男丁统计,全县已达4万多户、7万多人,若加上妇女小孩,总人口应在20万人上下。
东西乡是个纯冲积平原,又有木兰溪主干流贯穿中部,众多的支流也大多在平原上与主干流汇合。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东西乡的开发,虽然同南北洋一样,也是向水要地,但办法上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且不必如南北洋那般的惊心动魄与惨烈。先民们也是以姓氏族群为基础,抱团从山区向平原挺进,顺应大自然,师法大自然,从四周的群山脚下开始,从地势比较高的滩地开始,逐片逐片地开垦耕作,一步一步地往木兰溪主干流边沿推进。先民们经过上千年的不懈努力,在与洪水的反复拉锯战中,围绕着主干流和大小支流的防洪大堤逐渐成形。虽然等级不高,经常会被洪水冲毁,但先民们从不气馁,屡毁屡修,越挫越勇,越修越精,丝毫不影响大规模开发的决心,丝毫没有放慢大规模开发的步伐。同时,先民们充分利用平原地形微微东南倾斜的有利因素,因地因势,修筑拦河陂,开挖引水渠,使东西乡成为自流灌溉程度相当高的平原耕作区。史料显示,宋代是建设引水工程的鼎盛时期。这期间,先民们修筑的大大小小陂坝塘渠就有627处。先民们的家园,多选择在较高的滩地上营建,农田围绕村庄,水渠村前穿过,血亲以祖厅堂为轴心,对称“起厝”扩展住家,房前屋后种满了龙眼树。经过一代一代的接力经营,东西乡终于成为了一片田野伴着一处村落,村落一处连着一处,阡陌纵横交错,沃野一眼望不到边的富饶平原。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同百姓一条心,极度重视木兰溪沿线的防洪工程和东西乡的农田水利建设。老祖宗传承的历代堤防、陂堰、渠圳、塘井等一应设施,通通梳理了一遍,该整修的整修,该提高的提高,该改造的改造,同时又开工了许多新的水利项目。1966年,仙游县还专门成立“木兰溪治理工程指挥部”,政府拨款,结合公社、大队自筹,对度尾后埔至盖尾仙潭总长50多公里的木兰溪两岸防洪堤全线升级改建。似这样的建设改造力度和气魄,确实前无古人。东西乡又一次迎来了空前的高速发展期,东西乡和南北洋一样,一跃成为福建著名的“三熟三高产”之地。特别是甘蔗生产,不管是育苗,还是种植,更是成为福建省的领头雁,年年都有省内外的众多参观团来观摩取经。那时的东西乡,着实风光。
沿着木兰溪岸,行走在东西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无处不在的鹅卵石。脚下宽大的防洪堤,中间是粘土沙砾混合的干打垒墙体,两边则紧紧贴砌着厚厚的工工整整的鹅卵石。宽宽的河道上,每隔一段距离,都会遇上一座拦水坝,有的依赖河上本有的乱石床,充填上鹅卵石,作为坝体;有的只是把冲积的鹅卵石滩,耙整成一条简易的卵石带,阻挡水流,提高水位,便可向堤下的涵洞供水;许多较高等级的滚水坝,条石砌就的拦水墙外侧,总是用鹅卵石密密匝匝地铺钉成长长的斜面护坡,让高出坝体的河水,化作波纹涌动的白练,哗啦啦地继续向下游奔去。堤内纵横交错的大小引水渠,渠堤也全是鹅卵石垒砌,里充夯实的泥土,顺顺畅畅地把河水引到地头田间。一望无际的层层梯田,不高的田埂护坡,是清一色的鹅卵石砌就,远远望去,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线条优美,充满了韵律。一座座村落内的一条条曲曲折折小径,是清一色的鹅卵石铺就。夏日的夜晚,人们走在村间,穿着的木屐敲击着鹅卵石的路面,总是发出阵阵清脆懒散的响声。农家的院墙、古民居的墙基,也全是用鹅卵石垒砌hellip;hellip;望着处处洋溢着美感的鹅卵石垒砌,总会让人不由得从心底里赞叹,这一方水土养育的人们,心思竟是如此的缜密,双手竟是如此的灵巧,手法竟是如此的细腻,对美感的领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走在曲径通幽的鹅卵石小路上,意想不到的是,有时竟然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莆仙戏中著名的旦角蹀步。或许,这倾倒了当代多少成名的艺术家,让千千万万的观众如痴如醉的款款小碎步,就得益于无处不在的鹅卵石的启迪。甚至,一贯以大嗓门著称的莆仙话,在东西乡人的口中说出,竟然犹如鹅卵石般的清脆圆润,娓娓道来,轻声慢语,丝毫不逊吴侬细语的柔美和悦耳。千百年来,鹅卵石深深地嵌入了东西乡人的生产与生活。鹅卵石,是东西乡人生命的一部分;鹅卵石,是东西乡的一个鲜明符号;鹅卵石,堆满了东西乡千年农耕文明的充盈记忆。
如今的东西乡,和南北洋一样,乘着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大潮,正在快速地实现着从农耕经济到工业化,从农村面貌到城乡一体化的艰苦蜕变。不远的将来,一个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