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历代榜眼简介
【发布日期:2014-06-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科举考试选进士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据《称谓录》记载:“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后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因此,“榜眼”的概念就是旧时科举之制,给以廷试一甲第二名的称谓。在民间俗称可能更早,但是作为科举术语广泛使用是自宋朝开始。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人们都把考进士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激励着无数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勇跳龙门。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正式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莆田古代共有榜眼7人,分别是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李乔。
陈睦(?-?)字和叔,一字子雍。莆田县孝义里城郊(今属荔城区)人。陈动之子,陈侗弟。父早亡,幼孤,从其母居于苏州外家,宋嘉祐六年(1061)榜眼及第。熙宁四年(1071),以秘阁校理除浙西提点刑狱兼常平、免役、水利、农田事。六年(1073)召还,赐章服,除监察御史。元丰间,校雠《六典》,书成,迁起居舍人。随安焘出使高丽(今朝鲜)。还,除纠察在京刑狱,兼知审官东院,累迁史馆修撰,判尚书刑部。进鸿胪卿,曾巩有《陈睦鸿胪卿制》。上命其起草慰问高丽嗣王书,书成,上称美之。寻以直龙图阁知潭州(今大部分湖南地区以及部分湖北地区),苏轼以诗《送陈睦知潭州》、苏辙以诗《次韵子瞻送陈睦龙图出守潭州》送之。后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再升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卒于任上,累赠少保。《宋词大辞典》收录其词2首。
方天若(?-?)一名方元若,字彦稽。莆田城内刺桐巷(今荔城区文献社区坊巷)人。方仪孙,方正中子。宋绍圣四年(1097)榜眼及第。与章惇、蔡京关系密切。其廷对策大意,欲崇复熙宁、元丰之制。谓“元祐大臣当一切诛杀而不诛杀,子弟当禁锢而不禁锢,资产当籍没而不籍没,古今政事无此义事。”章惇读其答卷大喜,拨置第二人。初调彰信军节度推官。未行,元符元年(1100),蔡京当国,召为秘书省正字,通判泉州。曾布奏:“天若险薄,不可用”。元符二年(1101)邹浩被贬, 著作郎周穜对天若说:“浩人才难得”。天若急告蔡京,周穜因而得罪。崇宁间迁福建转运判官,转淮南转运使。政和六年(1116)四月八日知泉州。迁秘书少监,改右文殿修撰。天若与蔡京友善,为言官所攻,言其为蔡京心腹,大起冤狱,陷害善类,怨声载道,天下冤之,遂致仕。著有《木兰陂水利志》(木兰陂水利工程建设始于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完工于元丰五年(1082),历时八年,在竣工时,方天若写了《木兰水利记》一文。目前学术界对《木兰陂水利志》作者及内容真实性存疑),有重要价值的史料,《方天若文集》50卷。宋绍兴四年,为何昌言榜第二人方天若立“采衣坊(旧名亚魁)”。绍熙二年,知军事赵彦励重立,改今名,坊旧在刘桥巷。
蔡佃(?-?)字耕道。莆田县城南蔡宅(今城厢区霞林街道蔡垞村)人,祖籍仙游县连江里赤湖蕉溪村(今仙游县枫亭镇赤湖蕉溪东宅村)。蔡襄孙,蔡伷弟。于太学有能声,与蔡伸、蔡伷三兄弟号称“三蔡”。宋崇宁二年(1103)霍端友榜进士。蔡佃上京应试时,其堂叔祖父蔡京正官居相位,应试评卷揭榜时,论文取士,蔡佃应为状元,但金殿廷对时,蔡京为避嫌,将蔡佃改为榜眼,派其在户部当佐理官职。后来,蔡佃向徽宗上奏折,请求徽宗罢免蔡京,蔡京知道后甚为恼火,贬蔡佃到浙江温州任税监。蔡佃在温州任税监时,处事公道,清除积弊,深得百姓赞誉。蔡京死后,宋廷起用蔡佃为朝奉郞,后又升为龙图阁学士。卒葬连江里锦屏山(今仙游县枫亭镇兰友村)。蔡佃能诗,李弥逊评其诗数十篇,谓其“清丽超轶,有不群之思”。《全宋诗》卷1370录其诗二首。《全宋文》卷3059收其文一篇。《莆风清籁集》卷4录其诗一首。《闽诗录》丙集卷6存诗《雷轰漈》、《豁然阁》2首。
李宗师(?-?)莆田县义井街(今城厢区)人。宋政和二年(1112)莫俦榜进士第二人,榜眼。官至湖州(今属浙江)掌书记。绍熙二年,知军赵彦励在东街材行巷为李宗师立“亚魁坊”。 (未完待续)(陈春阳)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