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独特的兴化民俗(三)
【发布日期:2014-05-2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1、初三祝寿并开市
正月初三,先是“取隔年祭腊之饭,煮食之,谓之隔年饭,取:食常有余也。”接下,祭井神,开井盖取水。新嫁女偕夫回娘家,向父母拜年,仙游县则衍成全县“祝寿日”,华亭一带亦有此例。是日,凡有父母健在之儿女必成双成对给双亲拜寿。据说,正月初三全县给长辈集体拜寿也缘于嘉靖朝后期,因为倭寇在各地滥杀无辜,许多村庄青壮年男子妇女大量流失,家中唯剩下孤寡老人,苦不堪言。于是,有些村落将那些“有福气”的老人集中起来,为他们集体拜寿,这种善举逐渐蔓延到全县,形成一种独特民俗活动。初三日,各条村道上,一群群,一队队,穿红戴绿,携儿牵女,提着灯笼、挑着花蓝,欢声笑语,煞是美观。
正月初三日,也是各商铺开店日,做生意之家“皆鸣爆开市”。因初四日为古例“迎神日”,(神以腊月廿四日朝天去,至初四日下降) 各家为抢先迎来神,则算准时间,以初三午夜(半夜十二时正)就准时对天摆设礼品,焚香叩拜,至日头出现才收起,迟了神祗就会眷顾别家。
清康熙年间任知县的邑人林甲春有诗赞美春天:
踏翠东郊去,茸茸岸草芳。
板桥春立马,茆店晓传觞。
云满江边树,潮鸣柳外塘。
裁诗聊遣兴,莫叹发苍苍。
明代在朝廷任工部右侍郎的黄廷用也利用春节回乡省亲,他赋诗道:
春迎东郭外,喜过小楼东。
天上璇玑转,人间锦绣丛。
碧山春酒绿,玄圃臈梅红。
忽忆金银胜,承恩出汉宫。
2、初四大岁尤隆重
正月初四,按古例有:孩童捧神像,由车鼓队跟随到各家各户募取木柴,名为“为菩萨乞柴”。新嫁女或少妇捐送“柴火钱”,捧像的孩童则回赠娘妈头上的一束花,保佑其早生贵子。名曰“娘妈请花”。傍晚集柴于社庙前焚烧,开始接神仪式。一旦柴木烧成炭,各家争先夹炭回家,名曰“夹火母”。这些习俗都是中原遗风。
春节,回乡,交织成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或许只有远方的赤子才有这般刻骨铭心的体会。北宋那一年,身处京华开封府为官的蔡襄,千方百计向朝廷请了长假回乡省亲,可是,老天不作美,恰巧遇上风雪交加的天气,道路泥泞,举步维艰。蔡襄七赶八赶,到正月初四日还在半途,于是,他挥毫写下《正月初四》这首诗,以表思乡之愁:
今朝终见雪泥干,日薄云低又作寒。
家山千里何时到?溪上梅花正好看。
你看,千里迢迢赶路程,难道只为瞧一瞧枫亭溪上的梅花吗?但是,初四日到了明代后期,却别有一层含义。
民国《莆田县志》载:“以倭寇之祸,各家皆未度岁,是日补行祭腊”。 正月初四,迎神;准备做大岁,例同除夕夜。仙游县则是正月初五“做大岁”。因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陷兴化府后,又于次年冬攻仙游县城,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幸亏戚家军赶到,百姓得以重聚。为此,劫后余生的仙游民众俗定初五日重做大岁。
3、正月初五重拜年
正月初五,如同初一早,吃线面,然后拜年,游春、会客。整个“五日岁”期间,不扫地,要扫也是往里扫,不把财气扫出门。不打驾小孩,即使摔破碗碟瓶罐,长辈见了也大声叫“好!好!”。这一日,不能吵架、口角,即便是语言尖锐一点,老人也会说:五日岁就相吵,何时吵到三十暝。
明代在朝廷官任南京大理寺评事的黄仲昭撰诗道:
举世逢春不解悲,春风应合笑人痴。
尝春只说春光好,白发侵头却未知。
4、过节妇女着红裳
莆阳是一个特别尚红的地区,他们认为:红,不仅代表喜气、旺气,而且红色能避邪。古代兴化地处闽荒,山林兼海滨,到处长满蒲草,不仅山魅作怪,海里水妖亦兴风作怪。中原汉族南迁移民一踏进莆阳大地,便忙不迭地疏导水患、兴修水利。在与恶劣环境抗争中,他们也把中原喜着红色的遗风带入莆阳,历经几代人,数百年前赴后继地奋争,才开辟出依山面水的壶山兰水南北洋平原。自从天上圣母妈祖海上显灵,拯救苍生都是以红衣红裤为特征后,莆阳百姓更是争先追捧效仿,唯恐一时疏忽造成对神祗的大不敬。有一首《竹枝祠》如此描述:
女人一样淡红裳,随耳银环寸许长。
裹足香勾三四寸,江妃衣饰是唐装。
5、初九凌晨敬天帝
正月初九“玉皇至尊”诞辰。民国《莆田县志》载:“人家各设香烛果酒于堂,以拜上帝。”莆阳各家先于初八半夜摆设祭品,点香燃烛,朝天庭施大礼,祈愿,名曰“抢头支香”。初八晚饭后不多时,城中亦有虔诚群众结伴往壶公山凌云殿、石室岩凌云别殿、西天尾紫霄玉皇殿祭祀。往往自山脚而上,人头攒动,如川流不绝。至山上殿前等候初九零点开始上香,场面拥挤,互不相让,直至凌晨。各处则演戏娱神、燃放焰火、奏十番八乐,盛况非凡。莆阳俗谚:“是日晴,主早禾大熟”。
6、元霄早起迟收场
正月十五元霄,古称上元节。莆田城区与全国一样,以十五、十六为元霄心。十八日即宣告元宵结束,《岁华忆语》记述古金陵以农历十八日为“落灯节”的情景:“俗谓lsquo;上灯元宵落灯面rsquo;也。”“年事毕,儿童检书籍,妇女理针黹矣。”唯独莆仙地区过元宵佳节,从时间上提前庆贺:农村各乡自成定例,从初十始,甚至更早,全境排到最后的,会拖延至农历二十日,才落下帷幕。林扬祖《莆田县志稿》载:“城中四门通衢各设松棚,悬灯其上,里社皆盛张灯为祈年之举,坊乡之民轮年为福首,醵金祀里祠,设醮诵经祈福,境内火树箫鼓,达旦不辍。”元宵期间,各乡村极尽所能,异彩纷呈,往往吸引城镇市民下乡观赏,乡村各家各户也以邀集外地亲朋好友愈多愈自豪。庆元宵活动主要形式有:里社行傩、舞龙灯、耍狮子、弄九鲤、车鼓队、十音八乐队、迎神仪仗队、马队、妆架队、游灯队、摆棕轿队。主要内容有:炉纸、散花、请花、放焰火、跳棕轿、扮僮身、踩刀轿、掷铁球、扮神妆架巡游等。
莆田最早写元霄诗的是北宋名臣蔡襄《庚子上元即事》:
老去年华只自惊,又逢佳节向山城。
春临半夜寒犹重,月到中天色更清。
上客风流连宿醉,游人歌调得新声。
遥思凤阙行时令,红伞朱栏万烛明。
元朝诗人洪希文笔下的《山中逢元夕》诗,更是描绘了元霄节的狂欢氛围:
雪后连朝快放晴,料应灯火压城闾。
银花火树不知夜,绣毂香轮欲夺春。
闲若无闻清管寂,居然相对短檠新。
今年不带元霄分,月色深山不负人。 (林春德)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