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独特的兴化民俗(二)
【发布日期:2014-05-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1、家规族训显威严
吃过“福面”,全家举行拜年礼,这也必须讲礼数的。先是小辈给长辈拜年,古时作揖,甚至行跪拜礼,现今简化为恭敬的问候语。长辈则给小辈“压岁钱”,倘是小辈年纪稍长,或较疏远亲戚,亦可用红橘一双替代,表示大红大吉之意。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家族认亲,有时一年只此一次见面机会,故十分重视之。城关往往大户人家、各姓豪族,如:庙前陈、赤柱林、东里黄、郑黄郑、草舍里方、双池宋、朱仓王、北门刘、北门濠边李等,祖上都是从中州迁移来的有身份地位的士族。新春伊始,沿习古训,体现宗族长辈的威严,往往由族长召集各户男丁齐集祠堂里,听族长致辞,宣布族内事宜,以示不忘长幼、尊卑之序。族长讲话毕,由祠堂执事分红橘,每男丁分一双。此后族亲相互拜年、串门,相互问安、祝贺。如果有亲戚登门拜年,主人馈赠宾客每人红橘一双,小辈的则给“压岁钱”,若是年幼还抱在怀中的稚童,主人会把压岁钱折叠好系上红丝线,挂在稚童项上。这些礼数看似繁琐,但是约定俗成,人人必尊必行,正所谓其乐融融。
那么,莆田古代官宦家庭是如何过春节的呢?且看南宋身居工部尚书的刘克庄撰写的《元日》诗:
元日家僮催早起,起搔令发惜残眠。
未将柏叶簪新岁。且与梅花叙隔年。
甥侄拜多身老矣,亲朋来少屋萧然。
人生智力难求处,惟有称觞阿母前。
刘克庄,号后村,莆田城关后垅巷(今九五医院对面,乌石山后垅)人。官授龙图阁学士、赠青光禄大夫。他的诗,颇具莆邑“士大夫”孤傲气。岂不知,还有多少因事无法赶回家乡与亲人团圆的赤子,如明代礼部尚书林文俊的《春日感怀》诗,描述的正是异地他乡的感怀:
柳绿莺啼二月天,家家门外泊湖船。
伤心世事随流水,回首春风又隔年。
客路红尘心半染,亲坟宿草恨长牵。
亦知温饱非吾事,负郭何须二顷田。
2、初二不进别人家
正月初二,按例不得往来,因为串门就意味着“探亡”。但也有例外,出嫁女如遇父或母新亡,必须备办祭品偕夫回娘家祭奠。后来又破例,如是初一已串过门的初二仍可以往来。450年前,莆田历史上那一段惨绝人寰的事件,依然存活在人们的记忆里。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半夜时分,万籁俱静,三四千穷凶极恶的倭寇从东岩山城垛翻墙入城,烧杀奸抢,无恶不作。倭寇采用割舌断胫、铁丁钉壁、头顶燃灯等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进士、秀才在内平民百姓3万多人,血流有声。直到次年正月末,倭寇知戚继光队伍将赶到,才弃城逃走。民国《莆田县志》有载:“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陷城,戚继光率兵来莆,倭先期遁至平海,戚会师歼之。至于招抚逃难者回城,二日各家吊死问伤,互相慰籍。尔后,以是日为纪念。”故明嘉靖四十一年后的《县志》称是日为“踏青会”。
民国《莆田县志》又载:“长少皆盛服出游山寺园林,词人墨容多携磕(ke古代盛酒的器具)展席择胜处吟赏,抵幕乃归。儿童采桃李花持归,为新年之瑞。”现在利用初二在近郊寺庙或风景区聚集亲友,游览名胜渐成定例,这一天,也成了“同学会”、“战友会”、“团拜会”的日子。(林春德)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