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区地处福建中部沿海,濒临兴化湾,海岸线蜿蜒曲折,长32.7公里,浅海滩涂面积1.9万亩,有得天独厚的种种海鲜。兹将其中5种珍品小记于下。
蛏
蛏,学名“缢蛏”,涵江人叫“蛏仔”或“青子”。涵江养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哆头、鲸山、鳌山一带村民选择在咸淡水交错、浮游生物繁盛、地多泥少、风平浪静的内湾地区养蛏,成为养蛏的专业村,尤以哆头村所产的蛏和“蛏苗”驰名远近。
邑人关佛心《莆田杂记·蛏》中云,蛙出产于哆头,以“蛏种”(蛏苗)种之。哆头人说,不是真的有“蛏种”,因濒海滩,离岸较近的地方,村人筑之如亩犬亩方形,名叫“蛏田”(《潮州府志》载:“闽粤以田种之,谓之蛏田”。)到了五、六月,蛏壮大时,所吹之沫,顺潮水移入近岸的海滩,遂化为小蛏。明末清初在福建做过官的河南人周亮工的《闽小记·蛏苗》中有一则关于“蛏苗”的故事:有一个船家人,指控邻人偷拔蛏苗,周亮工一听,蛏子哪有苗可拔?原告端出一包纸包,内中果有累累的小蛏。盖所谓“偷拔蛏苗”,即是将培育蛏苗的“田水”,泄去而取得“蛏苗”。到了冬至时蛏渐大,俗有冬至蛏“开眼”之说。《兴化府志》载:“lsquo;开眼rsquo;者,lsquo;两巾rsquo;伸出如眼也。”蛏“开眼”时,旧蛏已卖尽,它就是新蛏了。村人取新蛏布入蛏田,复取海土实之,名叫“种蛏”。市上卖蛏时往往和海泥一起卖,其原因就在于此。
蛏有两片长指形的薄壳,除去贝壳,可见到象人形的蛏肉,俗叫“美人蛏”。蛏肉味美,清甜甘鲜,不腥不腻,营养丰富。蛏汁乳白色,甘美异常,有滋补、清热除烦之功。
蛏可以清炖,做“滑蛏”(俗叫“蛏溜”)和炒蛏蛋等,是家常便菜和宴席佳饣羞。尤其特色的是,把蛏洗净,勿浸水,把它一只一只直立密置于磁罐中,加入少许姜末、盐和白酒(或绍兴酒),扣紧罐盖蒸熟。味香质纯,是小点佳味,俗叫“树蛏”,雅称“玉箸”。蛏晒干成蛏干,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产妇“坐月子”的高级滋补品。
江瑶柱
江瑶柱,也写作“江珧柱”,俗叫“江瑶纽”。它生长在海汕沙泥之中,是涵江的名贵海产。
《闽小记》载:“江瑶柱出兴化之涵江。”它是江瑶贝壳内的“柱”。江瑶贝的形状好象四、五寸长的扁牛角,双甲(壳)薄而脆,界画如瓦楞,向日映之,丝丝绿玉,晃人眸子,而嫩朗又过之,文采灿烂,不忝瑶名。江瑶贝上阔而下尖,阔处就是口吻。壳内的柱,即闭壳肌。以固开合。所说的“柱”,即如蛤中之“丁”,因蛤小,只字以“丁”:江瑶柱颇巨,故叫“柱”,让它独揽其美名了。
江瑶柱的味美,是因它甘而且脆的缘故。干品称干贝,价颇贵,为宴席珍品。通常有干贝炒蛋、芙蓉干贝等盘菜。
周亮工对江瑶柱的食法颇有研究。他在《闽小记》中说,江瑶贝“肉不堪食,美在双柱”。“兴化人多以酱粉,杂之,又不知独存柱,味不堪与车螯伍。”(车螯,闽南海产,一种较大的蛤。)他在《海错》中也提及此事,说是“酿糟无法,腥咸相角。”他只取其柱,“熟以江水,参以玉版,与诸君食之,咸谓食指喁喁动也。”
江瑶柱因味美,在周亮工的笔下,他还譬之为梅妃,比之为花中以冷逸见称的梅花。
周亮工说:“江瑶柱出兴化之涵江。”其实涵江并不常见。 (未完待续)(锡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