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与莆田宋代史学家郑樵及其后裔清代学者郑文炳、郑远芳有着一种奇特的关系。
一、纪晓岚与郑樵《通志》、郑樵砚台
纪晓岚(1724-1805),原名纪昀,晓岚为其字,又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间才子。河北人。清代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主持编写《续通志》等,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初八,奉命视学福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丁忧归里。与莆田清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诗酒唱和、往来频繁。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夹漈,后又自号“溪西遗民”,人称“夹漈先生”,又自称“莆阳田家子”。兴化县广业里下溪(今涵江区新县镇霞溪村)人。郑庄后裔,祖父郑宰,父郑国器。南宋杰出史学家、目录学家,中国古代三大史学思想家之一,著有《通志》等。
据《纪文达公遗集》文卷13载,纪晓岚任三通馆提调官兼纂修官,清廷此次诏修的“三通”(分别是唐代杜佑撰的《通典》、南宋莆田人郑樵撰的《通志》和宋、元之际的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这三部书)的续编。纪晓岚恩师裘曰修知纪晓岚耆好藏砚,把自己收藏了多年的一方古砚送给他。纪晓岚吃惊地发现砚腹内刻有“夹漈草堂”四字,正是郑樵当年用过的旧砚。裘曰修笑公有郑夹漈砚铭一文,其孙纪树馨案之:江西农人凿井得古砚,腹有夹漈草堂字,裘曰修以稻三斛易之,后先大父续修《通志》,公因付焉。砚之左侧有邵公齐然题识,曰:晓岚受诏续《通志》,漫士先生以夹漈旧砚赠之。阁公居士为之铭曰,“墨锈斑斑,阅人几觚?棱刓缺字,不毁夹漈。有灵式凭,此六百年后侍吾子。”时乾隆三十二年(1767)正月。纪晓岚续修郑樵《通志》,又得郑樵用过砚台,实属奇特的巧合。
二、纪晓岚与郑樵后裔郑文炳
郑文炳(?-?)字慕斯。莆田人。郑樵后裔,郑光春子。清初学者、经学家、诸生。少负志探性命之学,作《正字论要》,以闽洛为归。以孝行著称。父郑光春客游四方,久绝音问。郑文炳千里跋涉至滇南,往见其父归。后父卒,负遗骸归。乡里有“郑孝子”之称。补弟子员。张伯行抚闽时选入鳌峰书院。张氏抚江苏,复请赴江苏讲学年余。从蔡世远学。一生淡泊仕进,专心治学。雍正、乾隆间两举孝廉方正,皆辞不就。晚年主持洞桥书院。著有《周易要义》、《性理广义》、《省心堂家训》及文集节选古书关于五伦的论说成《明伦初集》、《续集》共十卷。卒年86岁。
2005年,在莆田荔城区三亭圆智庵里出土了两根长2.33米的石条立柱和一根长3.3米的横梁,立柱上分别刻有“少寻父长负骸两度滇南殚子职”和“行格天书传世千秋道左合工评”,落款为“礼部尚书河间后学纪晓岚拜书”,横梁上刻有两条龙和一颗龙珠。经过有关专家的辨认和考证,人们挖掘出了背后的感人故事。据《清史稿》载:“郑光春妻叶氏,莆田人。光春游湖南,久不归,叶以纺绩养姑。子文炳幼,或不率教,辄拊心号天,文炳惧,向学。姑老病痺,叶负以出入。七年,姑乃卒。”清乾隆年间,莆田孝子郑文炳两度孤身一人千里寻父,从湖南背负父亲骨骸回乡安葬;礼部尚书纪晓岚获悉后,深受感动,擢请乾隆皇帝恩建“孝子坊”于圆智庵东边的驿道上,并亲自撰写楹联,题书刻石以表彰。
三、纪晓岚与郑樵后裔郑远芳
郑远芳(1710-?)字朝红,一字茞朋、香林、竹悟等。莆田人。郑樵后裔,郑文炳孙,兄郑清芳。清代学者。诸生时,以诗闻名。诗称纪晓岚为师,大兴朱珪、河间纪晓岚均器重之。后入梅峰书院,受业于孟瓶庵,声气益广。尝以事忤某倅,倅遭弹劾革职,阴谋报复之。逃至江南,专心学术。在纪晓岚修编《四库全书》时献出家藏宋代版本的郑樵《通志》。乾隆四十四年(1779)福建乡试举人,次年二月由涵江迁居城关,同年入京应试,落第,四十六年(1781)返乡,并撰《莆乘志略》,载有纪晓岚《题兴化府衙署》:“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倡修谯楼。编纂有《莆田二十四景古今名人题咏集》(福师大图书馆藏)。著有《用拙居存稿》诗集2卷8集(莆田市图书馆藏),“寿萱园藏版,河间纪先生鉴定”,自序于嘉庆四年(1799)九月,时年九十岁。该书载有纪晓岚诗《题鉴亭吟草》等6首;《题夹漈公遗像》3首。《用拙居存稿·香林旧咏集》中有首《夹漈草堂砚诗》,序记:该砚径八寸广半之厚三寸许,刻存“夹漈草堂”四字,左镌元祐(1086-1093),右篆“郑樵”公名,由西江土著掘地而出,距郑樵时已600多年,漫士裘尚书得之,赠给纂修四库全书的纪晓岚,远芳登纪师之堂时获睹该砚,感而赋诗。
纪晓岚与莆田郑樵、郑文炳、郑远芳之间的奇特关系,给莆田“文献名邦”增添一种神奇色彩。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