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退而不休的不少;但离职十年、著述百万字者,却是少之又少。原莆田九中高级教师、语文组长黄祖绪就是其中一员。
至去年底,他出版的《绶水书香》和《壶山门第》第一、二、三集,总共142万言;涉及莆阳名人350多人,几乎囊括了“文献名邦”之儒林风采,荟萃了“海滨邹鲁”之人文大观。
年届古稀、身居绶溪的黄老师,不甘过那水边林下的安逸日子,而是乐于继续与书香作伴,跟笔墨结缘。为了完成百多万字的地方文史巨著,他知难而进,夜以继日,备尝艰辛,终于“十年磨一剑”,“古书翻案出新书”。在参阅莆阳历代志书的基础上,他广泛涉猎,穷搜博采,钩稽增益,从各种史志、碑志、传记、文集、笔记、谱牒、家乘中,寻觅莆之俊耆遗迹;且四处探访金铭石刻,残章断简,父老口传,力求言人之所未言。他还注意刊误纠谬,拨乱反正,以防有些错讹继续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刘克庄云:“莆阳地以人重,魁彦胜流,不可胜书。”在下撰写过《莆仙历史名人诗歌赏析》《莆阳名篇选读》等,略知其中之深浅与艰难;倘若与黄先生的劳作相比,实在有“高山仰止”之感,不敢同日而语焉。
纵览《绶水书香》《壶山门第》,第一感觉便是其中“人才济济”,蔚为大观。作者对所涉及的人物生平资料,往往求全责备。其中,既包括姓名、字、号、州、郡、府、县治所、里居、籍贯、生辰、家世、身世、科第、官职、宦绩(升迁、贬謫)、恩遇、封爵、著述、卒年、死因、谥号、墓葬及传承子孙等十多项“硬件”内容,也顾及相关的友人、政敌、传闻逸事等等。对史料的取舍,基本上做到了“浃洽而无遗,精炼而无秕”,委实难能可贵。而实现这一切,该到多少古今书籍中挖掘梳理,钩玄拾遗啊!笔者知道,仅《壶山门第》之三卷末所列的440多本参考书目,绝非虚张声势,装点门面——实际上,其“大海捞针”式的广搜博览,所忽略不计者,应该要大大多于此数。
为了增加文字的可读性和人物的立体感,作者经常采用“人以群分”的写法,展示人物与亲朋故友之间的交往,使之相互映衬,彼此烘托;却又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人物之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有的篇章,还附带讲解了有关的鲜为人知的典章故籍,例如介绍宋代神童黄泳,就简介了科举中的“童子科”。有的篇章,采用适当归类、综合呈现的方式,例如介绍清乾隆《莆田县志》编纂者廖必琦,就连带简介了若干莆阳主要方志的来龙去脉。
此外,为防止单调乏味,增加阅读兴味,作者精心穿插安排了人物肖像、书画图章等,使得全书图文并茂,让人赏心悦目,这也是本书一大特色。
再则,作者于每位人物的推介篇章之后,都罗列出了相关的参考书目。其一,体现对自己所述之史料依据、准确性的自信,确认经得起读者的复核检验;其二,更是体现作者的襟怀度量,不惜资料公开,“金针度人”,尤其是乐于为后学铺路,使之少花费许多钻故纸堆的摸索翻检功夫。
当然,智者千虑,难免一失。作者在“古为今用”方面可能考虑不足,个别人物的事迹“闪光点”不够突出。例如对李丑父的介绍,洋洋万言,但对开庆元年(1259),他应邀为新建不久的镇江妈祖庙撰写的《灵惠妃庙记》,只一笔带过。该庙记元至顺年间就已载入《镇江志》第八卷,并一直成为历代妈祖文化研究的珍贵史料。至今,当地的地方志依然对李丑父庙记大书一笔,念念不忘。(许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