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于本宅对面构一屋,改建家庙通义祠,以报先德。“通议家庙”石额为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翰林院修撰刘春霖(字润琴)书。张琴建私立莆阳图书馆于通义祠。君自登第后,非坐拥皋比,即栖皇道路,无暇治田舍,此种种布置,皆其父嘉文及门人陆续为之经营而缔造者。张琴自京师归,即居此小楼,日则从事著述,并整理以往诗文旧稿,准备刊行。“与人寡交,与世无竞,尤不喜入公门。口若讷而健谈,貌庄重而温存,接物和蔼,不论贵贱老少皆然,故人皆乐亲炙。大多门人来问字为多,而求诗文书画者往往亦户限为穿,且因持素,方外亦多结缘。君苦于应接不暇,始略定润格以为抵制,然有所得,辄以捐作慈善,无稍入囊。”
张琴同年翰林、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湖南潭延闿(字组庵)赠诗二首:“少年朋辈感分离,相见悲欢不自持。尚忆霓裳高会日,难忘席帽大梁时。故人寥落今如梦,好句低徊我所师。收拾遊踨归箧底,端应一画一题诗。”“碌碌因人傥一长,少年惟剩鬓成霜。风尘自笑空皮骨,家国何言足栋樑。垂老始知时易失,奔年长似电遗光。多君艺事能三绝,余知何因得扣囊。”张琴曾以私田五亩二分捐与郡庙慈善社作为施药用常年经费。《管子·权修》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当时莆阳并无公共图书馆,许多莘莘学子苦于无书参考,虽各中学堂设有图书室,但藏书皆偏重于科学(数、理)方面,于经史子集尤为欠缺,更无须侈谈莆阳先辈乡贤之遗著。张琴与子石书札中云:“弟逐日在图书(馆)补书,亦算劳动。入伍学生又来一班二十八人借住馆中。弟在藏书房中,光线颇嫌不足。喧哗之态,动中正好求静,无所妨碍。”“都中残破旧籍有收存,弟思编《逊位录》一部。对于清末宣统元年官报缺乏,惟二、三年尚有收存,请兄留心细防。若有存宣统元年政治官报,价格若干,请即代购寄回,自当汇还。又旧书肆若有《北魏书》、《北齐书》、《周书》三部,并请代购,缘此三部书抗战时疏散乡村,被蚁蠹蚀无存。汲古阁本,或北监或南监本均可,唯四局校勘最精。以上琐事,暇时(子石)可到琉璃厂或小市搜寻,然非必要也,不过图书馆求完备耳。图书馆椅桌无一完好,书籍经整理数月,尚未就绪,故未可公开阅览。”张琴将自己多年来精心搜集的古籍图书珍本、秘本加以补缀整理,并用祠堂充作私人图书馆,以供读者众览场所,吾莆唯一私立图书馆的成立,于吾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推波助澜之作用。(按:莆阳图书馆,即张琴与吴台、郑仰樵等人创办了“莆田图书馆”。其将自己珍藏的图书全部放置于图书馆内,供众人阅览。“莆阳图书馆分为善本室、集古室、抱残室、寄藏室四个部分。”作家郭风在《汗颜斋文札》一书中《从藏书楼说开去》云:“我想顺说一下青少年时代在家乡所见的一家私人图书馆。此馆设于一祠堂内,除了几份地方报纸外,书架上设置的全是线装书,经、史、子、集俱备,估计有若干千卷,但在三十年代,读懂古书者也逐渐少见,以致此处少人问津了。馆内的古籍,为清末最后一科进士、邑人张琴所有;现在,听说存在福建省图书馆内。”(按:张琴去世后,经子石与地方政府取得联系,全部藏书捐献给莆田县文化馆收藏。今莆田市图书馆古籍部中所藏大部分珍贵古籍刻本皆张氏原物,其数量之丰富,保存之完好,为全省县级图书馆之冠。)
民国十九年(1930)庚午,乡人何显祖(即何子扬)任福建省防军第三旅旅长、福建第八防区指挥官,驻防莆田,何氏特聘张琴主修《莆田县志》。盖其先由关陈谟比部主任其事,以经费不继,中辍已久。后陈谟去世,故延君继之,乃不及三阅月,又以费缺停顿,然而张琴修志之笔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直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浙江浦江人石有纪(别号剑痕)来莆田任县长,其与张琴早年有交情,如民国三十一年(1942)壬午,张琴《题画赠石有纪大令》:“夜雨溪流涨腻浑,隔林晴鸟噪朝暾。 画图欲把愁肠割,处处青山有剑痕。”石县长秘书陈元璋翼才是兴郡中学张氏门生,言于石县长,遂聘请张琴主修《莆田县志》,开局于莆阳图书馆内,集县府各科室负责人任委员,提供档案材料,数月间收集充实各个门类,完成《莆田县志》全编四十卷。自邑人廖必琦主纂《兴化府莆田县志》之后的一百九十年的地方历史得到衔接。石县长又拨款购办了一批毛边纸,准备付稿排印,其秋石县长调任,而遂搁浅了。张琴后来在与子石的信中写道:“《县志稿》只抄一份,尚有一份,抄未及半中止。若重抄,必费二三百金,编志时皆弟私人用款,此时无此力量。”张琴对旧学有一定的造诣,二十年中,在总结现存几部府、县志和若干志稿的基础上所编出的这部《莆田县志稿》,无可否认的,它是张氏在旧资料的补充、新资料的搜集、史事的刊谬,订误以及县志的体裁、目的拟定方面,是做了一定的功夫,比过去的几部府、县志在某些部分是有所提高的,此举也赢得了邑人的充分肯定。(按:《莆田县志稿》原稿后存县图书馆,今存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存有过录全本。1986年,莆田县志办又以师大图书馆复印一部收藏。)
九、壶社雅歌,书画传馨
清代士大夫喜沿袭明代结社以互相标榜。如清初莆田若干遗民诗人所创之“莆山社”。主要成员有释机绍、释超固、朱二不等。释机绍,字天月,俗姓顾,名招,字雪来,明崇祯间(1628-1644)诸生。入清,削发为僧,好慷慨悲歌,诗多瘦词隐语,抝僻难读,著有《处庵集》。释超固,字华斯,号秋此,明末清初莆田三会寺僧。朱二不,未详。郑王臣《莆风清籁集·兰陔诗话》谓机绍与超固、朱二不等“更唱叠和,争奇斗险,不屑寄人篱下,正如大秦波斯教别有法门。”再如清初莆田一批遗民诗人结“遗志社”相酬唱,所作多故国之思。主要成员有林丙春,字叔岘,号省庵。明举人,入清不仕,著有《欠山诗草》。邹逸,字竹邛,号涯西,明末诸生。入清弃去,志节高尚,诗多拗僻。黄天翼,字升公,一字应陶,号退庵,明末举人。入清不仕,著有《式愚堂集》。柯炯,字宓仲,号耻园,明末诸生,入清弃去。戴扬烈,字应承,号鹰公,明末举人。诗多抑塞侘傺之音,著有《啸碧楼集》。刘尧章,字陶九,明末举人,精于《易学》。陈玉昆,字萼伯,号嘿斋,明末诸生,诗宗竟陵派。此外,又有刘存原、黄遇潭等。(见郑王臣《莆风清籁集》) (未完待续)(黄祖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