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涵江正月节日活动杂记
【发布日期:2014-02-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涵江民间的旧历年节活动,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家乡特色。其中有的相沿至今。

正月
正月初一日,是岁首,是元旦,古称“新正”。初一至初五日,是春节,俗叫“五日岁”。
初一日,俗叫“初一早”。一家人凌晨即起,穿上新衣履,红红绿绿,正合“好穿初一早”的俗谚。家家以线面祭祖,祀毕煮面,男女老少,每人一碗;在外没有回家“过年”的已婚直系亲属,每人也留有一碗,叫“出头面”。“碗面”有紫菜、花生仁、香菇、金针、冬笋和肉丝等佐料。因线面一条条象线那样长,以喻“福寿绵长”,故俗叫“寿长”。不能多用面汤,说面汤多了出门必遇雨。接下,孩子们游春去了,大人到亲友家拜年,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者。客人一到,互道“拜年!”“恭喜发财!”亲戚中姑、舅辈须给下辈孩子“压岁钱”。临行时,主人赠长者红柑一双。柑,也叫桔,桔、吉同音,以祝双方吉利。生徒须登门向老师拜年,是尊师美德。
白天游春的人摩肩接踵;晚上挂红灯,放鞭炮,玩焰火,一派新正景象。
“初一早”禁忌多:忌扫地,怕扫掉财气;后来权宜从大门向内扫,垃圾等“初三开店门”时倒掉。忌玩刀,怕误伤,破坏节日欢乐气氛。忌说晦气话,红柑烂了,只说红柑“发财”了。忌打骂,为的是求新春和气。忌讨债,以新正大喜日子不能难为欠债人。
初二日,俗例不相往来。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陷莆田,杀人放火,“自涵江至城,无乡幸免”,(关佛心《倭祸记》)死难者甚多。至次年正月初二日倭寇逃跑后,乡下人才能入城、涵悼死问伤。故俗以初二日为不吉利之日,不相往来。丧家也用白纸写上“恭辞光临”四字贴在大门上,以谢亲友。有急事,也只在大门口交谈,客不入门,主不出户。后来为方便计,以初一有到其家的,初二可再去。
初三日,有的商店开始营业,俗叫“初三开店门”。初一没有向亲友拜年的,多于这天补拜晚年。
初四日“做大岁”。相传明末倭寇陷莆、涵时,群众逃避他处,除夕不得回家“围炉”、“过年”。倭寇溃逃后,大家才于初四日备办牲礼祀神祭祖,补行“做岁”,俗叫“做大岁”。晚上和除夕“围炉”一样热闹,但没有压岁钱和“守岁”了。
〔按:《县志》“倭以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陷城,历六十余日,始率众趋平海。至四十二年四月十二日戚继光始讨平之。”又按关佛心《倭祸记》:正月初二日忌不探问,相传以为屠城纪念。查倭寇是于正月廿九日弃城而去的,并非战败,至二月初一日才退尽。逃难者于初二日回城探问亲友,初五日补行“做岁”(“做大岁”)。“做大岁”不能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或二月初二日,因而权宜定正月初二日为探亡日,初五日“做大岁”。〕
“初五早”和“初一早”一样每人吃一碗线面。各行各业都开店门营业了。
从前,“五日岁”叫“破五”,意即破例允许民众娱乐五天。因之,街头巷尾,赌摊林立;“走马场”中,赛马如飞;歌馆楼台,灯红酒绿。唯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穿上新衣坐人力车、骑马逛前后街的,车水马龙,呈现出涵江街头的无限春光!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所以上元之夜叫元宵;它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时节,故称元宵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汉时25家立一社(宫),100家成立“总社”(“总宫”),故元宵节多在“总宫”举行。
各村元宵时,必须布置宫筵,点灯结彩。庆赏元宵的节日,如摆斋莱、涂假山、“穿花”、蹈火、游灯、妆阁、弄龙、舞狮、十番、八乐、车鼓、演戏等,富有乡土文艺风味。
古代皇城点灯,是在正月十五前后各一夜,叫做“元夕”,金吾不禁,与民同乐。然在太平盛世里,群众意犹未足,各地有的提前于十二日,叫做“预放元宵”;有的延长至十八日,叫做“增上元”、“展元宵”。因此,各村元宵的日期,就有先有后了。
涵江镇内的元宵节,习惯上说自正月初七至二十日。
“初七初七,塘北行道”。(“行道”,是行傩的转音)它的特色是“环灯”。每八盏“灯笼”插在长方形木框上,内点红烛,由人举着,排成“灯龙”,在村内环行一周,俗叫“圈灯”。这时,人在高处看,灯光点点,与上弦微朦月色相映,仿佛一条鳞光闪闪的“火龙”忽隐忽现地逶迤于天地之间。
顶铺、下洋、孝义、宫下、仓前五个邻村元宵的共同特色是它们于十三日同晚元宵,俗称“五境齐动”,车鼓声震大地,焰火彩耀天衢,笑语充盈街巷,真是“天地人一气同春”。
“元宵心”十六夜延年宫元宵的特色是“叠果(蔗)盒”。 “果盒”之名,据说是由清末城内文人于延年元宵时来涵会文所带的点心果盒演化而来的。“果(蔗)盒”是以宫内天井为底盘,高与屋檐齐。用千万块“蔗圈”层叠成塔形的;并以染红的“蔗圈”嵌上“上元祈福”、“庆赏元宵”字样。中点五更烛,与宫灯和月色相辉映,仿佛一座璀灿宝塔。它巧夺天工,至今尤盛。
十九、二十日三角埕元宵的特色是“摆斋菜”。“斋菜”是以素食的食物巧制各色栩栩如生的人、景来作为供品的。(人物头部是泥塑)其故事为人们喜闻乐道的民间传说和神话,如“楼台会”、“嫦娥奔月”等。
元宵之夜,家家堂上排香案,灯烛通明。当“行道”执事和福首捧“福炉”绕境时,或接入堂上,或在大门口,焚香叩拜,祈求合家平安、万事如意。俗叫“接行道”。
涵江元宵,至二十日晚结束,俗叫“灯棚倒(了)。”(锡其)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