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反映郊尾古驿道历史信息的地名(外一篇)
【发布日期:2014-02-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贯通仙游郊尾境内的唐代“福兴泉驿道”和“仙游至惠安驿道”,及其近代的福厦公路和仙郊公路,乃是为古时候郊尾区域提供了向外界开放的便利条件。正由于有了这些道路,才有了人口入迁到境内栖居,才使得原是荒芜的地方得到了开发。同时,也因有了道路,才使得物资在境内流通,促使了境内的经济发展。为此说,纵横贯通在境内的道路,是郊尾区域开发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现将反映这方面历史信息的地名阐述如下:
福兴泉驿道在郊尾境内所经过的路段是:由福州至泉州方向,乃从莆田县境进入本县郊尾境的长岭村,一进入就得爬4里左右很长的岭,故称此处为“长岭”。之后经过长安村地界,路旁有一爿打铁店,专为驿马的钉马掌钉,故此这里的地名也因店而称之为“打铁店”。长安村的一个自然村因是位于驿道上,故称为“路顶”。驿道所经过的新和村一个地方,曾设有存放草料的马棚,专供喂驿马之用,故称这个地方为“马棚里”。最后经过沙溪村的建于宋庆历三年(1043)的“沙溪桥”。之后到达“梅岭头”,上有宋初创建的“梅岭亭”,供迎送官员之用。
仙游至惠安驿道在郊尾境内所经过的路段是:从仙游出发,由赖店境一进入郊尾境内,就得翻越位于宝坑村西面的一个岭,叫“新岭头”(因谐音也称“仙岭头”)。在宝坑路段中,有一自然村处于驿道之下,故称为“路下”(因谐音也称“度下”)。驿道在古店村地界处的一个地方曾设马营,即是专喂驿马的地方,所以便称此地方为“马营”,因谐音的原因,就改称为“马墘”。驿道再经过该村的一个山岭,称“下路岭”。这岭原名“乌石岭”,因仙游城关人称盖尾瑞沟岭以南地方为“下路”,因其又与“乌石”谐音,故改称为此名。染厝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驿道旁,便称其为“大路”,或为“大路坅”(坅是边沿的意思)。驿道再经过旸谷村,便进入沙溪村,与福兴泉驿道相汇合。
民国17年(1928),福州至泉州改建为公路,在郊尾境内由长岭至沙溪路段进行全面改造,即从长岭经过长安村、埕边村、郊尾村、旸谷村和沙溪村。所经之处的地名信息,有埕边村的“崙头桥”(因位于埕边崙头自然村)而名之。在福厦公路和仙郊公路的交叉点的郊尾村设立车站以调度过往车辆,由“郊尾车站”大角度拐上了“吴厝岭”(因位于郊尾吴厝自然村,故名之)的坡,过旸谷村,到达沙溪村。

反映郊尾商贸与手工业发展信息的地名

商贸与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这是郊尾区域开发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宋《仙溪志·市镇》中所记载的本县城乡五个集市,郊尾境内的“沙溪市”就占了其中的一个。这说明早在宋代,在郊尾境内就开始有市场贸易。既有了贸易,必定推动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这可从郊尾境内的许多地名中间接反映出来。
反映商贸历史信息的地名:宋代旸谷里的“沙溪市”;沙溪村的“下街”;郊尾村的“沟尾(郊尾)街”、“内街”、“下街”;梅塘村的“下街”、“顶街”;古店村的“古店”。
反映手工业历史信息的地名:染厝村在元、明、清时,因全村多栽染布的原料青靛,旧时称“蓝园”,后因发展许多染布作坊而改称为“染厝”。染厝村南面靠山麓地方有一得烧陶的窑,故此这里有二处地名称为“窑厝”和“窑头”。后溪村曾有一处榨蔗的蔗坊,本地话称“坊”为“埔”,后来在其村北面山麓另设一处榨蔗的蔗坊,故称为“新埔”。在长安村古驿道上曾开张一处专为过路的马匹或驮骡钉马蹄掌铁的打铁店,后来这里的声名就以“打铁店”称之。后沈村和西山村也曾经都有过烧窑的地方,所以附近就分别有“窑后”、“窑星”和“窑边”的地名了。梅塘村曾有一座榨油的“油坊”,后来就以其称这里的地名。(吴松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