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北宋神宗皇帝在熙宁九年(1076)御笔钦点了“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的诗句后,莆仙大地就开始不断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诸如清廉宰相叶颙、史学大家郑樵、抗元英雄陈文龙、反清御史林兰友hellip;hellip;他们无不是各极灿烂,彪柄史册的兴化好儿郎。不过,在满清统治期间,本邑俊杰多数蜇伏乡间。逮及清末,风云变幻,新一代的莆阳巨子又崭露头角了,其中就有一位传奇少将,他投笔从戎,拥孙反清,爱国抗日,利乡助学,解甲从医等,做得从容不迫,左右逢源,甚得群众爱戴。这人是谁呢?他,就是我市秀屿区东峤镇凌烟村郭文经少将。
郭文经,1891年出生,号宝庭,有三个兄弟五个妹妹,他居长。其父郭元彩读过私塾,笃信基督,与本地传统宗教信仰习惯相抵牾,倍受邻里排挤,不得不背井离乡,投亲靠友,迁居避难。他们先后在莆田城内的东大路、坊巷、金桥巷、黄巷里等寓居,如此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真是苦不堪言。时值满清政府腐朽末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使人民顶着东亚病夫的帽子,过着屈辱苦难的日子,怎不叫有志青年扼腕长叹,读书救国,锐意进取呢?郭文经正是被这种国仇家恨所磨砺,并在他的先祖诸位武将,如唐郭子仪、宋郭琪、明郭应聘等神风异采所激励,从而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05年,郭文经在莆田“西学堂”(即哲理中学前身)读书期间,勤工俭学于教会创办的《兴奋报》里当一名检字员,耳濡目染了许多进步书刊,以至转变了他的封建思想,遂在同盟会传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精神感召下,毅然联络几位志同道合的同窗,积极支持兴郡中学堂(即莆田一中前身)的学生领袖林师肇、宋禧生等领导的“反清拥孙”的正义活动,从而揭开了他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1911年10月,郭文经以优异的成绩从莆田“西学堂”毕业。时逢辛亥革命前夕,社会生活极不平静,百姓追求安居乐业更是不可得,因此,郭文经瞒着他父亲投笔从戎,悄悄地参与组织一支学生军和进步知识青年挺进福州,密切配合在榕莆籍学生林师肇、叶声、林一士、宋承裘等人的秘密军事行动。同时,他又积极联络在榕莆籍工人、商人与店员等,在桥南“公益社”及前旅沪闽籍学生或同学的协同策划下,组成一支强有力的炸弹队,英勇地发起捣毁总督府,擒拿清军将领朴寿,果断地烧毁官库,并组织巡逻队,接济临时军粮,为福州的光复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为郭文经日后踏入军校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段光荣的斗争史已详载于《福建光复史料》和朱焕星、林君汉合编的《辛亥莆田人革命史略》等书中。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新政府将这些光复榕城有功的学生军进一步培养成器,莆田许多优秀学生军得到孙中山和黄兴的保荐,进入湖北武昌武备学堂学习军事。这些人分别是:戴元哲、林文风、郭文经、徐子固、江湘、叶声、丁文捷、郑英、何云香、杨劲、严宗光、陈名杨、林羲民、黄德赞、林苍等。两年后,他们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其中,郭文经是第三期步兵科的学员。毕业后,他被安排到福建实习。嗣后,他被派至许崇智部队任排长、连长等职。因抗敌勇猛,又被唐生智部队相中,从而出任营长,旋即随师东征北伐,顽强无畏,屡获战功。北伐胜利后,他奉命回莆发展地方民军,壮大革命队伍,并清剿地方反动势力及封建残余。这时,他亲眼目睹了家乡的疮痍凋敝,便不计前嫌,慨然出资,兴修水利,挖掘一条长约 1公里的沟渠以供乡民灌溉排洪,深得人心。该渠至今仍在,人称“宝庭沟”,英名长存。同时,他还创建了一所“凌烟小学”(校名是晚清莆田名士张琴所书),嘉惠家乡,培育人才。后来,他又在莆田城内联合几位保定军校同学(亦有黄埔生),择址马巷创办了“陆军袍泽励志社”,联合有志军官,为莆田地方建设殚精竭虑,卓有成效,令人仰叹不止。
可惜,孙中山先生病逝后,民国政治形势随即大变。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前夕,国内政治斗争惨烈。郭文经为了远离政治风暴,奋然携带妻儿及两个弟弟(二弟郭天爵,号尊三,集美师范毕业。三弟郭复初,号明德,哲理中学在学),南渡新加坡,从事畜牧业生产与经营。一个军人竟至从事贸易,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无奈与传奇。幸好在1928年初,国内形势明朗,但日寇野心仍在,亟需青年子弟回国效力。有鉴于此,郭文经携家归国,并接受南京国防部的调遣,光荣地出任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前身)的战术教官,后擢升为主任教官,获少将军衔。翌年,郭文经的二弟郭天爵也投笔从军,考取南京中央军校第六期军官研究班。1932年,郭文经三弟郭复初在两位兄长的感召下,也投身军营,并以良好的成绩考入了中央军校步兵教导队(享受中央军校13期待遇)。一家三武士,历观莆仙大地,恐怕也是不多有的,其保家爱国之心,实在是令人景仰之至。
1937年,特别是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文经奉命率兵充任第五战区李品仙(保定军校同学)部的补充团团长、加强团团长,后升任师长。其三弟郭复初(时任连长)亦被编入本部,转战河南、湖北、安徽和湖南等地,直到抗战胜利为止,战功赫赫。抗战胜利后,郭文经以年老为辞,功成身退,息影皖苏,涉足医疗,专治痔疮。据说他当年在南京中央军校任教官时,认识了南京圣约翰医院一位外籍医科博士,承其悉心点拨,倾囊相授,从而学得顶级的痔疮治疗技术,同时还自学了中医,凭借中西医结合,遂为一方名医。解放前夕,他回到莆田,并在涵江顶铺街开设“宝庭专门痔疮科诊所”,颇有名气。可惜,天不假年,郭文经于1952年10月因病逝世。幸好他曾将治痔技术传给妻子唐美玉(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毕业)和儿子郭亦贤(涵江医院主治医师),以至有了郭文经第三代嫡孙在80年代中期于笏石镇行医,更有21世纪祖传医术的传承。其祖传痔疮科医疗曾获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甚是珍贵。(卢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