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昭(1435—1508),原名潜,字仲昭,以字行,号未轩,又号退岩居士。兴化府莆田县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江西提学佥事等职。有京都“三君子”、“翰林四谏”之号,以士节与史著名世。
初登瀛州 敢触逆鳞
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黄仲昭生于荔城东里仕宦世家,为唐五代时期名臣黄滔第十八世孙。祖父黄寿生,明成祖永乐间进士,官至翰林检讨。父黄子嘉,[1]明英宗天顺初举人,荐知河北束鹿县(今属河北)。家学渊源深厚,居官立身皆廉约恭慎,学问文章,世济其美,为莆阳望族。仲昭晚年尝致书侄孙黄希武、希英,勉其“强学问、明义理以应务,攻文辞以润身,慎言语、择交游、端趋向,务置其身于无过之地。至于官之崇华,禄之厚薄,则一听于命而顺之,庶可以承藉祖宗之余庆(余泽),而永长弗替。”[2]反映对家族清风世代相承的重视。
仲昭少而好学,敏于学业,赋性端谨,年十五六即有志于儒学。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补郡学弟子员,三年(1459)举乡试第六名。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登进士第二甲。仲昭满怀喜悦,咏诗曰:“经济未能攀董策,姓名深愧滥齐竽。平生一片丹心在,拟献君王赞庙谟(朝廷的国计方略)。”(《丙戍登第有作》)[3]。赐宴时又有“小臣未效涓埃报,但诵用诗答至仁。”抒发献身报国的丹心。
黄仲昭登第后,选为翰林庶吉士。与同榜罗伦、章懋、庄昶等,以名节相激励。仲昭在入学典礼后,和同年诗曰:“愿将余泽资王化,还冀神功默相成。”(《释菜和同年韵》)[4]此科后来被认为是成化二十六年间,取士最以“气节凛然,表表出色”,而最负盛名。[5]
翌年,黄仲昭授翰林编修。这年十二月,宪宗诏翰苑官员依照旧诗格式,拟进烟花灯诗,以备元宵节赏玩。仲昭观其格式,俱是玩好之物、鄙亵之词,甚非可以养圣心、崇圣德之作。遂与翰苑同官章懋(翰林编修)、庄旭(翰林检讨)联疏谏止。指出,国家正处于内外交困之际,江西、湖广,一旱数千里,民不聊生,生灵嗷嗷,张口待哺。虽蒙优诏赈恤,然公私匮乏,计无所出。此正陛下宵旰焦劳、不遑暇食,两宫母后同忧天下之日,决非“以灯火为乐”之时。谏疏以相当篇幅论述翰林官员论思献纳之职及其公直之举。指出,翰林之官,以论思代言为职。虽称“供奉文字”,然不宜以鄙俚不经之词(指烟火诗之类)进于皇上。不能曲引当年宋祈、苏轼之教坊语(朝廷宫宴颂词)以为比,是以三代(夏、商、周)而下之君望陛下,而不以三代而上之君望陛下。
三人疏曰:“臣等遭遇圣明,发身黄甲,叨与庶吉士之选,陛下养之翰林,教之诵习六经,师法孔孟,二年于兹矣。近又授以今职,感冒国恩,夙夜倦倦相与戒,惟恐曲学阿世,无以补于万一,何敢为此鄙词,上渎天听,以自取侮慢不敬之罪哉!臣等又尝伏读宣宗章皇帝御制翰林院箴,有lsquo;启沃之言,惟义与仁;尧舜之道,邹孟以陈rsquo;。若今烟火之举,恐非lsquo;尧舜之道rsquo;;烟火之诗,恐非lsquo;仁义之言rsquo;。臣等知陛下之心即祖宗之心,故不敢以是妄陈于陛下之前。且知其不可,犹顺而为之,是不忠也;知不可为,而不以实闻,是不直也。不忠不直,臣罪大矣!臣等伏愿陛下宽斧钺之诛,采鄒荛之语,将此烟火等事一皆禁止,不使接于耳目,而移此视听,为文王之lsquo;视民如伤rsquo;,为大舜之lsquo;闻善若决江河rsquo;,省此冗费,以活流离困苦之民,赏征戍劳役之士,则干戈可息,灾旱可消,百姓可以富庶,四夷可以宾服,亿千万年享太平无疆之休。所谓lsquo;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squo;hellip;hellip;惟陛下深思而力行之,岂惟臣等之幸,实宗社、生灵之大幸也!”[6]尽现其诚守职号、忠君体国、忧民济世之心。
宪宗见疏大怒,以元宵张灯是祖宗惯例,斥责三人,罚以廷杖,贬仲昭湘潭(今属湖南)知县,章懋、庄昶坐谪,一时京师有“翰林三君子”之号。翰林修撰罗伦亦因直言论事,又号四人为“翰林四谏”。《宋史》赞扬黄仲昭诸人,以文学侍从为本职,并无言官之责,却“激于名义,侃侃廷诤,抵罪谪而不悔”的“皎然志节”。邑人周瑛时在京都备考,赠诗送行:“朝把封章叩帝家,夕驱羸马赴长沙。江湖万里孤臣远,灯火九重春意赊hellip;hellip;”颂其直谏而被谪的气节,并以汉代贾谊故事抚慰他。其后,周瑛又以黄仲昭“只为身居密勿地(机密要地)不为天子赋元宵。”的豪气劲节,慰勉被贬谪的谏官友人。[7]
朝廷命下,时任翰林掌院的邑人、翰林学士柯潜,连夜草疏,乞请予以宽免,疏曰:“章懋等所言,亦欲少效臣子尊爱之心,实非有他也。伏乞陛下宏天地之量,追寝前命,俾(章)懋等循省自新,以图服称(受惠与报恩相称)。且以开释天下之疑,劝激忠鲠之士,使君子道长、小人道消。”[8]从开放言论求治的高度,为被黜三臣论救。又赠诗仲昭曰:“朝上金銮坡,暮陈忠悃词。感兹恩宠蕃,报德安可迟。”赞扬其因感恩蒙宠而直谏罢灯花的激切心情,又以“去就奚足论,所贵心不移。勗哉保终节,庶以慰我思。”抚慰勉励坚志守节。
给事中毛弘,素以直论时政得失无所回避,“言论激昂,天下望其风采。”于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正月,[9]对黄仲昭三人因疏谏元宵灯节被贬,抗言论谏曰:“三臣出身草茅,初居史院,能不顾其身,敢言直谏,此真盛世事。乞复三臣原官。”[10]宪宗采用毛弘谏言,改命黄仲昭、章懋为南京大理寺评事。时黄仲昭正赴任湘潭知县途中,于是返回就任新职。
注[1]《明史》称父嘉错也。据郡志,仲昭父名遁,字子嘉。
[2]黄仲昭《寓郡武寄京邸示姪孙希武、希英书》(《未轩文集》卷一)。
[3]黄仲昭《未轩文集》卷十。
[4]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三。
[5]黄仲昭、章懋、庄昶《谏元宵烟火诗疏》(《未轩文集》卷一)。
[6]周瑛《送黄君仲昭左迁湘潭》,《送友人朱弘裕归潼川》(《翠渠摘稿》卷六)。
[7]柯潜《乞贷翰林院编修章懋等疏》(《竹岩集》卷三)。
[8]明·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五十,黄仲昭传。今有传记误为“天顺五年(1461)正月”。
[9]清·胡文学、李邺嗣编撰《甬上耆旧诗》卷十三。
[10]明·何乔远《闽书》卷一百十,本传。 (未完待续)(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