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城区沿革
【发布日期:2013-10-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唐代,境地初辟,尚无余力筑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治由游洋(今属仙游县)移至莆田,兴化知军段鹏开始修建军城。军城东至今文峰宫,西至马巷口,南至环城路,北至兼济河。建谯楼为子城南门。宣和三年(1121),重建城墙,把原来的土城改建为砖城。建有5座城门,东名“望海”,南名“望仙”,西名“肃清”,北名“望京” ,东北名“宁真”。开挖护城河,从城北绕至城东南,引延寿溪水注入,接通城西南的水沟。军城建筑渐形完备。绍兴十六年(1146),谯楼毁,知军刘堡重建谯门楼,并在楼上设置更鼓,故谯楼俗称“鼓楼”。明代府城只设4门,改南门为“迎仙门”,新开北门为“拱辰门”。原宋代城北的护城河,至此已成为城中的水道,称“兼济河”,该河把府城分为南北两区,修城时在兼济河沿西墙入口和东墙出口处设置水关,东水关即今水关头,船可经水关航行入城,同时,开挖护城河引木兰、延寿两溪的水注入,全长18里。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自府城西北部乌石山高处攻入城内,西北部城墙被毁,古谯楼也遭焚烧。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府易道谭第五次修城。隆庆五年(1517),重建古谯楼,并修葺东、北两城门,改东门名“镇海门”,西门名“永清门”(后又改称“来凤门”),南门名“迎和门”。由于历次修城仅沿西北部乌石山的部分地段筑城,部分山地仍在城外,府城外山顶高于城墙。元至正十九年(1359)的杭兵和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倭寇都是沿此地段攻入城内的。吸取这两次陷城的教训,根据戚继光的建议,明万历九年(1581),知府陆通宵第六次筑城,开始拓建府城的西北部城垣,把原城外的乌石山全部圈入。至此,兴化府城的规模和格局已成定制。兴化城全以砖石砌成,号称“石兴化”,时与“铜延平”、“铁邵武”并称为福建三大名城。
国2年(1913),撤销兴化府,兴化府城称为莆田县城。民国17年,福厦公路修经城厢,新建南、北两座城门以通车辆,南称五城门,北称六城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于民国28年下令破坏公路和拆除各地城墙。兴化城遂被拆毁,城基改建为公路。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街道几经改造,但总体布局变化不大。1970年,闽侯专区机关迁入莆田并成立莆田地区后,沿鼓楼前街向西开发新街(时称“荔城路”),城区规模有所扩大,至1983年底,城区四至为东至福厦公路,西至政协桥,南至汽车站,北至六城门。城区面积3.5平方千米。1983年,莆田市成立后,原莆田县城划为市区之一的城厢城区。市、区人民政府着手开发新城区,至此,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据莆田市政协编辑《旧影新光话莆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