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俗语反映的民俗
【发布日期:2013-05-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为龟(中间四个)和红团。

一些莆仙方言俗语反映当地的民俗风情,承载着浓厚的民俗文化信息。
俗语说,“做一(音术)龟印敲出”。本意指同一个龟印印出来的,比喻一模一样,酷肖。特别用于指长相一样。俗语反映当地有做食品——龟的风俗。在莆田市,每逢节日、喜事,人们往往会做红团,也做龟。都是带馅的大米食品,唯一的不同是形状。印制龟的木模——龟印也是用硬木刻制的,但形状不是红团那样的圆圆的,而是龟壳状,还有头和四足。做食品龟时,大米粉末做成的皮包上馅后捏成椭球状,将椭球在糯米粉中滚上半边粉末(这样才不会粘在印模上),然后将沾粉的那一面朝印模中按下去,压实压平,再拿起印模,侧面朝下,在案板上用力一敲,就可以把龟倒出来。俗语用一个“敲”字,既生动又准确。莆田民俗,清明节人们做“清明龟”祭祖。有两种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清明龟。原莆田县的清明龟是将地瓜煮熟后捣烂,加大米粉末(现在一般加面粉)和酵母,经过发酵后,加糖,用龟印压制成形,蒸熟。仙游清明龟用糯米粉拌鼠曲草磨成的粉为皮,以绿豆加糖煮熟为馅,用龟印压制蒸熟,做成的龟表面呈紫黑色。现在由于面食类的龟很多,容易做,而且红团更具有地方特色,这种米制品龟较少了。但仍保留在俗语中。从原料、做法以及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看,龟可能与闽南红龟粿同源。莆田以前属于晋江地区,一些语言、风俗与闽南相同或相似。
俗语“春花午时草”比喻容易过时或应时(合于时令)。午时草是人们在端午节那天早上到野外采集的青草、树枝、黄豆植株等。中午,人们用午时草煎汤沐浴,据说可以驱邪避毒。民间认为这一天什么花草都是香的。而一年中只有这一天采集的野草,才有这个作用。与此类似,过冬至节时,家家户户都要有一枝“三春(福禄寿)”纸花。在冬至前夕“搓丸”仪式中,把这枝纸花插在做为供品的桔子上,表达美好愿望。一年中也只有冬至节用到这种纸花。(三)春(纸)花与午时草,分别用于冬至、端午这两个重要节日,必不可少。本俗语涉及两个节日民俗。
莆田称胎记为“婆姐做号”,认为那是婆姐(音薄者)做的记号。婆姐她老人家做的这个记号,到底是邮戳,旅游签证,四维码,还是其他的什么,谁也搞不懂。不过这表明莆田有信奉婆姐的民俗。婆姐是莆田民间信奉的妇幼保护神。祭祀婆姐的供品只用较少的大米干饭、青菜等就行了,所以俗语“甲婆姐食一样(像婆姐那样吃)”,形容人吃得少。祭祀时用于烧化的纸要剪成连接不断的细长条。还有一些相关民俗。婴儿刚出生后的一段时间,民间有在其床边祭祀婆姐的风俗。在一些地方,旧时闺女出嫁,要带上用三十六根稻草束成的“婶娘妈(有的地方叫婆姐妈。“婶娘”意为女人,“妈”用于指德高望重的女性)”到夫家供奉,祈求保佑。这可能源于道教中“三十六婆姐”的说法。旧时已婚未育的妇女会在正月初四那天从婶娘妈神像那儿取得一朵花,祈求生儿育女。俗称“请花”。俗语及有关民俗都表明,婆姐是保护妇幼的女神。
这一类的俗语还很多,有的还保留已经消亡的旧俗,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去发现,研究。 (余学范)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