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湖岸巷
原观桥头至水关头南侧的巷道,临近古兼济河,上游有“小西湖”,故称“湖岸巷”。巷西通“后街”,东临“八二一中街”,民居拥桥,人烟稠密。在“井头”中段又有岐山巷穿越向东;巷南至“仓后”之间的地片,为原哲理中学(莆二中)的所在地;哲理迁往太平山重建后,旧校址成为市委、市政府干部宿舍。在湖岸巷口,上世纪70年代曾建立城北市场;80年代改成“观桥剧影院”,而市场迁至北河边。旧城改造中,岐山巷周围居民均拆除重建,按城市规划,在“北大中街”东边形成整齐美观的住宅新区,高楼林立,店铺临街,面貌焕然一新,但其地名尚未重新设计。
(10)坑边巷:
距兼济桥北100米出折向东边,是一条宽5米左右的石板路,过鞋革厂往东100多米后折而向南,直达北河边原“瑞源碾米厂”(今为梅园东路),巷道属英龙社区。旧城改造后,旧貌翻新,而地名未改,仍称“坑边巷”。在坑边口原有翁氏古民居“参戎第”,规模宏大,建筑豪华,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今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东边建成新“北市场”。坑边口西边,原“桥下”、“三角埕”、“塔兜”地段 ,现已改成“北大中街”,原麟峰小学校园扩大,成为城内一所重点实验小学,在校学生众多,街道车辆拥挤,商家云集,生意兴隆,呈现出一派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崭新景象。
(11)东黄巷:
亦称“东里巷”,地属英龙社区;出英惠巷即达北大中路。宋时尚为城外,明初兴化府扩城后,划入府城之东北角处“拱辰门”附近,今为“八二一中街”,东临福厦公路,北靠东园中路,西为莆田军分区,南邻莆田鞋革厂。环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滔祠”及其四周黄氏古民居,巷道长达800余米,住户一姓“黄”,俗名“东黄”,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始祖黄滔为唐御史;八世孙黄公度为宋状元;十八世孙黄仲昭,官江西提学佥事、明理学名臣,编著《八闽通志》等书,是全国历史文化名人;十九世孙黄廷用,官工部右侍郎hellip;hellip;东里黄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文荟萃。历史上——唐代1人、宋朝56人、明代35人、清朝2人登进士第;现代:国际驰名的氟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双院士黄维垣;福建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黄国璋hellip;hellip;皆系东里黄姓之裔孙——杰出人物,不胜枚举;东黄地名,古今不变。这里是莆田城内唯一的一姓氏族聚居之地。
(12)御史巷:
在北大路“十八店”东侧、军分区赤柱巷对面,地属英龙社区,南北走向,宽约3米,长五百余米;石板路面,两旁系民居和垞地围墙,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城里通往“教场坡”之东山土木工程职业学校及城北乡村的主要通道。巷口为北大北路,东达“拱辰门”,西通市头、后塘口、塔兜。南宋龙图阁学士、著名文学家、爱国词人刘克庄之府第,即在此巷之“后村”,今划入“九五医院”建设用地范围。北大路改造中,东园路穿越东去,沿街住户多已拆迁,御史巷及其附近的龙坡社、双池、忠巷里、十八店等均已消失,成为城北一处开阔、繁华的“时代广场”,商店密集,车辆穿梭,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13)东山巷:
雅称“东岩巷”,是从莆田二十四景之第一景“东山晓旭”南麓下的“乌石尾”登山观景的一条通道,途经“金刚寺”、“禹门亭”、东山祖祠、东山报恩寺到达山巅;土路两侧有围墙环护果园,从山脚到山顶遍植苍松翠柏,道旁矗立无数巨岩乌石,空中松涛飒飒,地上灌木丛生,到处花香鸟语,四时游人如织。特别是夏秋清晨,城内居民纷纷登山,欣赏日出奇观,流连忘返;常有师生携带食品举行野炊,在山间石滹避暑聊天,嬉戏游玩,乐趣无穷。二十世纪中期,松树被砍炼铁,巨石切块开山,东岩风景区面目全非;本世纪初,政府斥资重建“东岩山公园”,恢复旧风貌,开辟新景点,东山巷又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海内外游人。
登山之路,尚有从九五医院新大门西上的“仓林巷”、拱辰社区居委会南侧的水泥村道、胜利北街两端的公交路线,以及安福新区拾级登攀的阶梯等等,四通八达,方便极了。
(14)后塘巷:
从英龙社区“市头”后塘口往西北行约八百米到胜利北路,沿途房屋参差不齐,新旧不一,道路崎岖不平,宽窄不同:这就是改造前的古巷——“后塘巷”的旧貌。此处,支路甚多:有宋、明两朝五百年间共26人登进士第的方氏家族官邸——后塘“草舍里”,以及明代扩城后通往新城西门兜的巷道“画屏巷”(俗称“瓦牌巷”);有明代朝廷派来兴化督建府城的高、吕二太监为自家构建的宅第及其通道——“高吕巷”;有清代嘉庆进士、水利专家陈池养的府第和通道——“濠浦巷”;还有“下井巷”、“龙井巷”、“下萧巷”等。
旧城改造中,古老破旧的后塘巷被彻底改造了:崭新的集购物、休闲、娱乐、健身、宜居、观赏于一体的“时代广场”屹立于区域中心,宽敞、平坦的东园路、北大街在广场前交叉而过,各奔远方。高楼林立,街市繁华,人烟密集,道路畅通:一派繁荣热闹的气象——后塘巷成为城区又一处经济文化中心,一改昔日旧貌,喜迎更好明天。 (未完待续) (黄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