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妈祖故乡的“别样”大年
【发布日期:2013-02-0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是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每到过年时,妈祖故里保持着特有的别样民俗,让人回味无穷。

过年寻根焕发乡情
“我虽是印尼籍华人,但我有颗中国心。这几年,家乡的年味越来越浓,我们老两口年年春节回故里过,享受着莆仙独特的年俗文化。”张天华祖籍莆田,19岁时去海外经商创业。如今,张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但常年关心家乡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
“在这里过年,比海外热闹有意思多了。”张先生常说,他虽然在外60多年,但对故里的年俗文化熟稔于心。腊月下旬的祭灶,过除夕,跨年到新岁的正月初一,再到十五的元宵节,这一系列是一个完整的过年行事。“最令我魂牵梦萦的是正月初三lsquo;做十rsquo;、初五lsquo;做大岁rsquo;和十五lsquo;游龙灯rsquo;。这可是莆仙年俗文化最独特之处。”
正月初三是“祝寿日”。“莆田年俗,老人60、70、80岁时,正月初三这天都要lsquo;做十rsquo;,亲朋好友集聚前来祝寿,大门外燃放的鞭炮屑足有一尺多高。”张先生提起自已以前“做十”的情景,显得激动而幸福。这一天,乡间小道、大街小巷,到处是肩挑红色担盘或手提礼盒的人,将寿面、鸡蛋、炮烛、中堂、布料等贺礼送往寿星家,一到门口,燃放鞭炮;主人则用红(米)团、白糕、柑橘、糖果等回赠,并设宴款待亲朋好友。
“lsquo;做十rsquo;只是一种民间年俗,却让我深深感受到家乡尊老风气和乡情的淳厚。”张先生说,莆田初三“做十”的习俗起源有很多传说,有说因过去太穷了,集中一天祝寿省钱;也有说是因为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备有年货,大家又都回家过年,集中做寿热闹红火,“这一习俗在海外的莆田人中也广为流传”。
此外,莆田过年习俗,“春节”是从初一过到初五,初五还要“做大岁”。明嘉靖四十二年春节前,倭寇攻下兴化城(现莆田城内),大肆烧杀掳掠,仅城内就有3万多人被杀。待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军收复兴化城时,已是次年的大年初一了。在山上避难的乡亲们返家后,收拾残破家园,悼念故去亲人;初二这天便成了莆仙人忌讳悲伤的日子,延续下来就形成了初二不串门的习俗。到初四,家人又聚在一起,重过除夕,初五重过初一,庆贺重生团圆,形成特有的“做大岁”习俗。
“这lsquo;做大岁rsquo;有欢喜,但更多的是令人感伤。这几年只要有机会我总要孩子和我回家乡过年,以记住自己的根,勿忘历史。”张先生说,去年莆田边防支队还举办抗日徽章展,展出自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至1945年抗战胜利,各类抗日战争题材的证章300枚。“每一枚证章的背后,都铭刻着一段悲壮的历史。千百年来,家乡人民始终不忘国耻,更加奋发图强。”
元宵闹花灯在全国各地都有,但莆田春节的游龙灯却独具特色,俗称“圈灯”、“龙灯”。从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底,莆田人都在闹元宵,不同族群、不同村落轮流游灯,祈求平安,一直到正月廿九尾夜灯结束。游灯队伍出发,村民们举着庙旗、宫灯,抬着妈祖等神灵,沿街缓缓行进。长长的游灯队伍中,有车鼓队、军乐队、踩高跷队、十音八乐和五花八门的彩车,用萝卜做成的菜头灯和许多蝴蝶、蜈蚣、蜻蜓状的花灯更是争奇斗艳。
张老先生说:“每到踩街游龙灯时,千年古城就成了欢乐的海洋,鼓乐齐鸣,人头攒动,万人空巷,盛况空前。这是最令我们海外游子魂牵梦萦向往的过年场景!”

台胞回家的“路”近了
台湾同胞绝大多数是闽粤移民,当年先民“唐山过台湾”的时候,大多是带着妈祖神像渡过波急浪高的台湾海峡。久而久之,妈祖成为台湾民众最普遍信仰的神明。台湾云林县的蔡秀敏,从小就跟着父母朝拜妈祖,知道妈祖祖庙在哪里,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关爱,缩短台胞“回家”的路程。湄洲岛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东距台湾台中港72海里。以往从台湾前往大陆的客轮,均绕道马祖、金门等处驶往大陆。从2009年开始,客轮实现从台湾本岛布袋港、基隆港、台中港分别直航湄洲岛,由一个大圈变成了一条直线,节省了近5个小时,为台胞往来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去年,蔡秀敏带着丈夫和2个女儿,来湄洲岛过春节。来诚心朝圣的蔡秀敏,可以听懂一小部分当地莆仙方言。但岛上的居民,只有听她一口略带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才推知蔡秀敏一家是台湾人。在妈祖祖庙进香后,她们进渔民家,上村里妈祖宫庙,和岛上渔民过节,感受当地春节正月的民俗文化。之后,妈祖金身驾幸各个村,他们沿路护随,环绕岛路巡游,祈福平安。
元宵节当晚,湄洲岛上各家各户渔民都在家门口摆香案,烧枯草,挂红布等。蔡秀敏说,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亲切,与台湾的闹元宵习俗差不多。台湾一些地方闹元宵的时候,活动路线上的家家户户也会准备丰盛的牲礼设香案祭拜,每年从春节起至农历三月底的进香旺季。
每年的正月里,湄洲祖庙还会陆续进行祈年大典、庆赏元宵佳节妈祖灯会启动仪式、千副灯联和楹联展示、千条歌颂妈祖灯谜展猜、千件妈祖贡品供展、百队十音八乐轮番演奏等系列活动。对于来妈祖故乡过节的她们来说,处处充满了新鲜感。
妈祖架心桥,两岸一家亲。蔡秀敏说,即使不说话,从负责通关的莆田边防检查站女警微笑的表情中,也可以感受到她们血浓于水的心态。源于骨肉之情的默契,一个笑容,便可传达千言万语。蔡秀敏说道,让她更放心的是,直航时莆田边检站还会在码头设立咨询服务台,打造“20分钟法律服务圈”,免费引导台胞办理亲属关系、出生医学证明、死亡公证、未受刑事处罚公证等各类涉法材料,提供专属引导、搬运行李器具服务,让更多台胞了解内地法律,也拉近骨肉同胞的距离。
莆田当地政府也对台胞创业者,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个体户免税收、工商办证“一站式”等。蔡秀敏和爱人商量,考虑开设一个台湾副食品贸易商行。蔡秀敏说,因为妈祖,因为血脉,因为亲情,让他们与大陆同胞走得更近、更温暖。

“白头春联”全国唯一
在传统春节中,最能表现中华民族鲜活性和多样性之一,就是贴春联了。“白头春联”,则是妈祖故乡独特的文化习俗。
每年春节临近,在秀屿区妈祖文化交流中心,当地的莆田边防支队官兵,都会组织一帮老人会的“秀才们”,现场为群众送春联。该支队宣传干事孙卫锋介绍说,这里的春联,细看下都有约10厘米长的白纸额头。
相传17世纪中叶,清军南下夺取兴化,并发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当时家家都有人被杀,户户都贴上了白联以示哀悼。到了农历新年,清朝廷强迫百姓贴红联给“新朝贺岁”。按传统习俗,未到去除丧服时是不能贴红联的。于是,人们巧妙地在红对联上留出一段白纸以示抗议。如今,大红纸上边特制一段白头的“白头春联”,已成为莆田地区春节期间一道特色风景,全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用面粉等制作“送神糕”、煎“油煎粿 ”、做红米团“围炉”hellip;hellip;原籍安徽的孙卫锋,已在莆田边防支队服役十多年了,看着莆田各类特色民俗文化,让孙卫锋喜不自胜。已在当地娶妻生子的小孙,还喜欢吃特色小吃“红团”,用糯米手工舂皮,加入红糖或炒花生米等调味品,吃着别有乡土风味。
“莆田继承了远古的闽族、闽越族的遗风遗俗,当地人有着深深的祖先崇敬,许多祖先遗留下来的习俗习气,相沿千年而不变化。”说起这里风情,小孙如数家珍。他熟悉地介绍说,在莆田民间的节庆活动中,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不是经过人来进行的,而是通过互相间的请神、接神、娱神来达到联络和沟通的目的的,由此,一些地方甚至可以组织起多个村落互相串联的浩大庙会活动;另一方面又开展原始的“穿舌”、“走海”等高难度的扮演,和保持一些繁琐而外延深入的细节。
春节时期民俗活动方式各异、斑斓多彩,表现出莆田当地文明所具有的激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例如,“福首”是全村最有福气的人,所以要穿礼服、戴礼帽还要插上标志性的旗花。元宵这天同族亲人挑来装有肉、蛋、面和鞭炮等贺礼的“十盘担”到“福首”人家贺喜。“福首”人家把大家送来的贺品摆在大厅前祭祖,接待亲朋好友。
元宵时节,莆田民间多喜游龙灯,但按照当地风俗,龙灯必须火化升天才能保平安。如不火化,便成&a

分享至: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