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彬,字文中,又字文仲,号质先、枝隐、枝隐庵陀头、枝庵发僧,又自称“金栗如来后身”。大约生于穆宗隆庆四年(1570)前后,莆田常太里人。莆阳吴氏,世以望族科第显,忠孝节烈,富贵显庸,谓称彬彬矣!如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已卯,吴翰应乡试中举人。嘉靖五年(1526)擢丙戌科龚用卿榜进士,为三甲第八十五名,官都察院观政。嘉靖二十二年(1543),吴元玉应乡试中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擢癸丑科陈谨榜进士,为三甲二百二十六名,官户部员外郎。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吴一奇(字伟卿)以乡荐授河源知县。万历四年(1576),吴献台(字启衮)乡试中十四名举人。万历八年(1580)擢庚辰科张懋修榜进士,为三甲第十三名,累官江西左布政使。
吴彬年幼家贫,性至巧,天才敏捷,喜好诗书、绘画,尤醉心于先祖吴道子翰绘。最爱畅游莆阳佳山水,兴到辄往,不关家人知,未尝问生计。为诸生时,倜傥嗜义,足锺佛门,诚心信佛,以佛家弟子自居,故无意功名。吴氏族联云:“晚清才女多佳作,唐代宫廷一画师。”上联所指清代第一才女吴藻(字苹香,号玉岑子),钱塘人。藻幼即好学,长则肆力于词,又精绘事,尤喜吴彬山水、人物画作。尝写饮酒读离骚,自制乐府,名曰乔影,吴中好事者被之管弦,一时传唱。后移家南湖,颜其室曰香南雪北庐,自画小影作男子装,托名谢絮才,殆不无天壤王郎之感。然其父与夫婿黄某皆业贾,两家无一读书人,而独呈翘楚。
下联则指吴彬先祖唐代著名宫廷画师吴道子,初名道子,后玄宗为更道玄,时人称之曰吴生,阳翟人。道子少孤贫,天授之理,年未弱冠,即穷丹青之妙。自题画壁,笔蹟遒劲,似薛稷(字嗣通),善绘,画为绝品。尝为小吏居于蜀,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人物、鬼神、鸟兽、草木、台阁,尤冠绝于世。道子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似蒪菜条。画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凡画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用界笔直尺,图圆光皆不用,尺度规画,一笔而成。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壮危怪,肤胍连结,虬须之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其傅采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笔法超妙,谓之百代画圣,又以其下笔有神,谓是张僧繇后身。开元中( 713-741),道子浪迹东洛,玄宗闻其名,召入供奉为内教博士,非有诏不得画。少年吴彬由锺痴吴子道佛画,到后来成为继承吴道子之后为数不多的佛画圣手,当然此是后话。
吴彬本为一介布衣,家无余资,常充然有自足之意,志气高逸,跌宕不羁。作画初学吴道子,能以精工佐其古雅,有声莆阳。邑人姚旅(字园客)撰《露书》卷之十二·枝篇载:“唐、宋、元山水不一体,体体擅场惟吴文中,即花鸟、佛像亦无不工,他若曾波臣小像、洪仲韦小楷、黄允修篆石,皆名称一时。余尝对陈元凯称lsquo;吾乡四绝rsquo;,元凯戏余曰:lsquo;并君诗为五rsquo;。”纵观吴彬少年时之画迹,当属正统一派,未出五代画家董源(字叔达)、宋代画家僧巨然,“元四家”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本姓陆,名坚,出继黄氏。)、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明沈周(字启南)、董其昌(字玄宰)、陈继儒(字仲醇)之法门。
盖董源善画山水,树石幽润,笔峦清深,得山之神气,天真烂漫,意趣高古。水墨类王维(字摩诘),着色如李思训(字建),其山石麻皮皴者,皴纹甚少,用色秾古。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平淡天生多,唐无此品。又工人物。而巨然工画山水,祖述董源,皆臻妙理,其画山水,古峰峭拔,宛立风骨。吴彬能在摹拟古人画法的同时,更注重用古人之法来描绘自然环境中的山水。自然派画山水多取平淡自然,而吴氏又特好峻峭挺拔之山,故其山水画作渐变为奇特,所作山水构图或高耸、或幽深、或奇峰插天、直刺云霄、或悬壁怪状,千奇百态,或重峦叠嶂、或险峻陡峭。有鉴于此,先前所师事正统派的画法,不足以表现其艺术效果,吴氏不得不变。可以说,吴彬早年的画风,虽师古却又不同凡响,已显示出变异创新之趋向,画作颇奔放,用笔简淡放纵,常借用米点法,这些画和他自己突出风格的用线为主之画法又不同,乃是用墨为主。可以说吴彬在明代是一位能够摆脱唐、宋规矩而又自出新意的道释画家。 (未完待续)(黄祖绪)